我所李韋偉團隊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
近日,我所柔性引進李韋偉研究員團隊在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發表關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型有機共軛材料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應用的綜述論文。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我院應化所趙朝委博士,游勝勇博士和李韋偉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我院應化所為第一通訊單位,也是我院應化所自組建以來發表的最高影響因子的期刊論文,論文的發表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我院應化所在化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是國際頂級期刊,在材料、化學領域有較廣泛的影響力,2018年影響因子為9.931。論文連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TA/C9TA01976F#!d
ivAbstract。
作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高級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一種,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具有質輕、柔性等特點。近幾年,隨著非富勒烯(non-fullerene, NF)材料的廣泛應用,OSCs的能量轉換效率(PCE)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單節電池的PCE已超過16%,疊層電池的PCE超過17%。因此,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吸引了產業界的極大關注,蘋果、三星等電子行業巨頭紛紛提前布局,開展這方面的技術研發。
吡咯并吡咯二酮型(DPP)有機共軛材料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光電材料。該類材料合成簡便,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光熱穩定性、寬而強的吸收光譜、優異的結晶性,因而被廣泛應用于有機半導體器件。該論文綜述了近幾年DPP類材料在NFOSCs中的應用,并從以下四個部分詳細介紹:i)基于DPP的聚合物給體+非富勒烯受體,ii)基于DPP的小分子給體+非富勒烯受體,iii)給體+基于DPP的聚合物受體,iv)給體+基于DPP的小分子受體。在每一部分,除了對研究進展進行總結,作者還分別對該部分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最后對基于DPP的NFOSCs進行展望。作者認為,DPP材料在NFOSCs中的應用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i)適當的結構修飾來調節材料結晶度與電荷傳輸之間的平衡,ii)與DPP受體配對的給體材料還需要詳細研究篩選,iii)DPP的強吸電子性不利于激子(電荷)分離,因此,引入競爭性強給電子基團,如卟啉,可以有效抑制激子的復合,提高器件的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通過以上分析,基于DPP的NFOSCs的發展,尤其是從材料設計的角度,將更加明晰。
李韋偉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共以通訊/第一作者發表 SCI論文 54 篇,包括 J. Am. Chem. Soc. 5 篇,Adv. Mater. 6 篇,Angew. Chem. Int. Ed. 1 篇,ACC. Chem. Res. 1 篇和 Macromolecules 2 篇。一區文章總共 28 篇,13 篇文章入選 ESI 高被引論文。合作申請專利三項。研究工作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總被引用4000 余次。(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