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江西日報》學與思板塊刊登我院科技戰略研究所陳春林博士文章:高水平建設“鄱陽湖國家自創區”?,F將全文轉載如下:
設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部署。2019年8月國務院批復的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鄱陽湖國家自創區”),是全國第2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一區多園、獨立園區、一市一區等模式不同,鄱陽湖國家自創區屬于多區協同模式,涵蓋我省7 個國家高新區。今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支持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完善創新創業服務、強化高端人才集聚等政策舉措,高水平推進鄱陽湖國家自創區建設,尤其需要在協同聯動、發展新經濟和創新上發力。
建立縱深協同聯動機制。首先,形成常態化“七區”協同工作制度。鄱陽湖國家自創區涉及7個國家高新區和所在地市政府,要在充分發揮自創區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基礎上,通過建立部門協同聯動、定期會商工作機制,加強部省對接,強化省直相關部門與南昌、新余、景德鎮、鷹潭、撫州、吉安和贛州七市之間的溝通協調,解決行政區劃、地區行政壁壘帶來的困難和問題。其次,凝聚政策合力,縱深推進鄱陽湖國家自創區與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家級贛江新區的聯動發展。通過建立聯動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和整體性。第三,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探索開放合作體制機制。此外,重視建立政策疊加機制、產業互補機制、人才共享機制以及其他創新聯動機制,最終實現高新區、自創區、試驗區和國家戰略“串珠成鏈”,取得最大效果。
發展“四新”“四化”新經濟。鄱陽湖國家自創區作為未來我省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要以“四新”(即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化”(即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為主抓手,推動新經濟發展。首先,要圍繞新經濟制度需求,大膽開展區域性探索試驗,將鄱陽湖國家自創區打造成新經濟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引領全省新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對于國家鼓勵探索的區塊鏈、人工智能、5G、大數據、數字經濟、共享經濟、跨境電商等新經濟領域,大膽開展產業創新服務;對于國家尚未明確支持但具備成長性的新經濟領域,認真研究市場主體的服務需求;對高潛力新興產業領域,加大資源傾斜投入力度,出臺個性化的機會清單。第三,要創造有利條件,催生更多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新領軍者企業等爆發式成長的新經濟主體,鼓勵產業跨界和場景創新等創新行為,將鄱陽湖國家自創區打造成面向未來的個性化產業跨界試驗區。
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一是優化產業生態環境,培育創新主體。通過科學分析7個國家高新區的產業特色和優勢基礎,著力打造創新型產業體系,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準確定位每個行業、每個領域的短板或瓶頸,集中優勢力量,實行聯合攻關。二是優化人才生態環境,壯大人才隊伍。圍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有保障,探索“人才特區”建設途徑,發揮人才政策的“磁場效應”,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三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強化深度融合。探索出臺相應制度,允許部分取得許可的金融機構或初創科技型企業,在一定時間和有限范圍內測試新金融產品、新金融模式或新業務流程,支持知識產權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支持開展知識產權咨詢、代理、評估、質押融資和托管運營等服務,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等。四是優化開放生態環境,匯聚創新資源。推進跨境貿易、跨境勞務、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和跨境產業合作示范區,做足內陸開放生態創新的文章。五是優化政策生態環境,營造良好氛圍。積極借鑒吸納其他自創區的有效政策經驗,加強政策引導,創造優良創新政策環境,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營造鼓勵探索創新、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