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中國科學院、江西省科技合作重點項目“鄱陽湖流域山區水系分布的大鯢種質資源調查及保護創新研究”課題組在《Zoological Research》發表“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中國大鯢野外純種種群的發現為其有效保護帶來新機遇)論文,報道在江西省靖安縣九嶺山發現純的大鯢野生種群,綜合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等將其描述為一新種——江西大鯢(Andrias jiangxiensis sp.nov.)。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這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學資料等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潦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江西大鯢(Andrias jiangxiensis)攝影:戴年華
中國大鯢野生純種種群稀少
中國大鯢又稱娃娃魚,是中國特有珍稀兩棲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占據重要地位。大鯢產于我國內陸河溪水域,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米以上。自20世紀50年代起,由于過度收購、非法捕撈和棲息地喪失等原因,大鯢種群數量下降極為嚴重。中國大鯢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我國對其采取建立保護區、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保護措施。
大量增殖放流反而加速了需要被保護群體的遺傳混雜。早期大量野外種群被非法捕撈,并被買賣進入養殖場作為種源開展人工養殖。目前,大鯢野生純種自然種群難覓,但大量混合個體囤積在商業養殖場中,各地的種群基本都已受到人工養殖最為成功的陜西群體的影響。
對物種種群的了解和物種的正確劃分是瀕危物種保護的基礎。學界長期認為中國大鯢是一個物種,基因組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發現,中國大鯢是個復合種(Andrias davidianus s.l.),由5-8個遺傳分化顯著的物種組成,其中兩個物種已正式被描述,即傳統的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 1871) 和2019年恢復有效性的華南大鯢Andrias sligoi (Bòulenger, 1924)。
無論是這兩個已定名的物種,還是未被描述的其他物種,它們都面臨物種野外分布范圍和種群數量不清楚的問題,使目前的保護行動難以開展。不科學的保護行動可能加速未被認識的小種群物種的滅絕,中國大鯢復合種的保護措施需要及時調整,否則需要保護的小種群物種可能受到其他物種的基因侵蝕,甚至被取代。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江西省科學院科技人員在進行e-DNH取樣
江西大鯢在大自然繁殖穩定
尋找到未受到雜交污染的大鯢原生種群,進而確定物種的分布和瀕危狀況,是突破當下保護困境的關鍵。
2019年以來,車靜研究員帶領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靖安縣農業農村局等組成的省院科技合作大鯢保護創新研究團隊,在江西省包括靖安縣、井岡山市等地開展野外調查和監測工作,最終在靖安縣九嶺山發現純種大鯢野生種群。江西大鯢與其他大鯢屬物種的區別為頭部及下頜相對光滑,獨特的指式,第三指明顯長于第一指,體背部多為紅棕色或黃棕色,并散布大的不規則黑斑。江西大鯢基因組水平數據分析顯示,該種群遺傳分化顯著且未受到其外來大鯢的雜交污染。
在江西潦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杞山片區,采用標記-重捕的方法, 18個月的野外監測中共記錄成體、亞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鯢700余尾個體,并連續兩年觀察到江西大鯢的野外繁殖。成體和亞成體的目擊頻率高達2尾/人/小時,該結果高于日本大鯢(0.83尾/人/小時)和美洲大鯢(0.45尾/人/小時)的野外目擊頻率。
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這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學資料等提供了寶貴機會。這些基礎研究數據也是評估其瀕危程度、制訂相應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依據。
江西大鯢棲息地——靖安九嶺山大杞山生態環境
亟待加強江西大鯢科學保護
目前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其所在的棲息地水域面積僅約36平方公里。夏季,棲息地上游溪流會經歷短暫的山洪,冬季則常因枯水而斷流,導致生境的破碎化。下游受人工修建的水壩阻隔,再無合適的大鯢棲息地。
江西大鯢九嶺山種群數量還是偏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變得岌岌可危,亟待建立相應的保護行動計劃,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如擴大相較于通常以水域范圍劃定的水生生物保護區,設置囊括整個小流域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提高對大鯢野外種群的有效保護。純種江西大鯢的發現為中國大鯢的保護帶來了希望,在全國范圍有關保護區開展系統的野外調查,將有望發現更多類似的純種野生群體。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舉措,將有助于避免此類物種在被描述前走向滅絕。
附:靖安大鯢(娃娃魚)回眸
靖安縣有著悠久的娃娃魚資源歷史,是我國娃娃魚資源的主要原產地之一,主要分布在中源、羅灣、等南北潦河水系上游的溪、圳、溝中。靖安大鯢頭大扁平而寬闊,頭長略大于頭寬;全長58.2-83.4厘米,頭體長31.0-58.5厘米,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0厘米以上;雄鯢肛部隆起,橢圓形,肛孔較大,內壁有乳白色小顆粒;雌鯢肛部無隆起,泄殖肛孔較小,周圍向內凹入,孔內壁平滑,無乳白色小顆粒。成鯢一般常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內的巖洞、石穴之中,以灘口上下的洞穴內較為常見,其洞口不大,進出一個口;洞的深淺不一,洞內寬敞平坦。白天常臥于洞穴內,很少外出活動,夏秋季節,也有白天上岸覓食或曬太陽的習性。大鯢一般夜出晨歸,常住一個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間進行。雌性大鯢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洞穴內,一次可產卵數百枚。剛出生的幼體體長只有約3厘米,在自然條件下生長至性成熟需要約15年。 每年5-9月是大鯢的繁殖季節,一般7-9月是產卵盛期。大鯢的卵多以單粒排列呈念珠狀,但也有在1個膠囊內含2-7粒者。大鯢在產卵之前,雄鯢先選擇產卵場所,一般在水深1米左右有沙底或泥底的溪河洞穴處,并進入洞穴內,用足、尾及頭部清除洞內雜物,然后出洞,雌鯢隨即入洞產卵,有的雌鯢也在淺灘石間產卵,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尤其是在雷雨的夜晚,每雌產卵200-1500粒。
靖安的娃娃魚保護和研究歷經艱辛,1974年成立了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1980年劃定了靖安縣級娃娃魚資源保護區,從1996年到2004年,研究所科技術人員用9年時間繁育出娃娃魚子三代,被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娃娃魚(大鯢)之鄉”。2011年9月,娃娃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江西潦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
江西潦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四至范圍坐標為:東經114°57′-115°07′;北緯28°53'-29°01'。保護區總面積3486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238公頃;實驗區面積2248公頃。
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江西省靖安縣三爪侖、寶峰、璪都和大杞山生態林場境內,始建于1994年,1997年經江西省政府批準,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4月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是長江中下游以南鄱陽湖平原與洞庭湖平原兩大平原之間的九嶺山脈中的一顆生態明珠。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低海拔區域典型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典型的丘陵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江西大鯢棲息地——靖安九嶺山溪流
靖安九嶺山與江西大鯢伴棲的魚和蝦
中科院與江西省科技合作——大鯢保護創新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作者: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