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人民政府《保山市碳達峰實施方案》(6月4日)
對多項輔助服務的補償與考核進行了規定。包括電化學、 壓縮空氣、飛輪等在內的新型儲能均可為系統提供輔助服務。參與形式即包括獨立儲能,也包括源側及用戶側儲能。
新增獨立儲能的標準調節速率、標準調節精度和標準響應時間。同時為鼓勵獨立儲能參與二次調頻市場,新型儲能進入商業運營后應急調用產生額外充放電量造成的損失,應予以補償和追溯結算。
四川省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6部門《推動成都市建筑領域節能降碳若干措施》(6月12日)
推動區域建筑能源協同,推進建筑用能與能源供應、輸配響應互動,以城市新區、功能園區及公共建筑群為對象開展虛擬電廠建設試點,探索充電設施向充放儲一體化設施發展。對達到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A級及以上標準裝配式建筑等示范項目和獲獎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補貼,對符合超低能耗建筑標準的示范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300萬元補貼,對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按節能效率給予最高100萬元補貼。
浙江省海鹽縣發展和改革局《進一步落實2024年海鹽縣電力負荷管理工作》(6月12日)
儲能調控補貼標準:對嘉興虛擬電廠平臺發起統一調度,根據“虛擬電廠”平臺統計的響應負荷評價,判斷為響應有效的儲能用戶,按實際響應電量給予0.25元/千瓦時的補貼。
需求響應補貼標準:省級組織發起的約定型需求響應:對積極參與省級發起的約定型需求響應用戶,在省級補貼標準的基礎上增加地方專項補貼0.5元/千瓦時。
廣東省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支持虛擬電廠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6月13日)
到2025年,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建成具備100萬千瓦級可調能力的虛擬電廠,逐步形成年度最大負荷5%左右的穩定調節能力;產業生態初步形成,智能有序充電技術成為主流模式,孵化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負荷聚合商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商。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青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6月13日)
到2025年力爭整車產量達到40萬輛,培育年產10萬輛以上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兩家,全市整車生產制造產業規模達到1200億元左右。推廣應用實現規?;痉?。到2025年,新車市場滲透率達到45%左右,保有量達到45萬輛左右。
德國一季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近六成(6月6日)
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2024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11.6%,已占總發電量的58.4%。這是2018年開始相關統計以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最高的第一季度。數據顯示,風能是德國最主要的能源來源,風力發電同比增長12%,達到468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38.5%。光伏發電同比增長21%,達到81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6.6%。生物質能、水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同比也有所提高。同時,煤炭、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發電同比下降25.4%,降至505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41.6%。煤炭雖然仍是德國第二大能源來源,但其發電量同比下降28.2%,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已降至23%。
美國土安全部被要求禁止采購六家中資企業電池(6月7日)
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網站披露了由該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等多位眾議院議員共同發起的一項議案。這項名為《脫離外國敵對電池依賴法》的議案,要求禁止美國國土安全部從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能源、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和海辰儲能等六家中國電池企業采購電池,同時希望推動與美國地緣政治對手在供應鏈方面的脫鉤。
儲能電池熱正在改變美國電力結構(6月13日)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開發商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部署電池,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率,正在改變美國發電機結構。上周二,電池向德克薩斯州電網輸送了價值2吉瓦的電力,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三高電池儲能出力,以滿足夜間電力需求的峰值。根據GridStatus.io的數據,在加利福尼亞州,電池存儲通常在晚間提供五分之一的電力。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這兩個州正在引領美國電池存儲容量的建設,預計今年的容量將幾乎翻一番,達到30吉瓦左右。
國家能源局章建華:儲能和氫能是新能源發展的必要支撐(近日)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在《時事報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投入工作,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文章提出各國普遍重視新能源發展,風電光伏仍是新能源發展的主體,儲能和氫能是新能源發展的必要支撐,多元融合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趨勢。
電規總院:預計未來以儲能時長4小時及以上的長時儲能將成為發展主力軍(6月7日)
電規總院發布《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4》,其中指出,從電力供需形勢和未來常規電源發展來看,加強電力供應體系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點任務,新型儲能將成為電力供應保障性支撐體系建設的重要補充,也是近期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預計未來以儲能時長4小時及以上的長時儲能將成為儲能行業發展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