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鄧省亮研究團隊在食品中小分子污染物高靈敏高通量快速檢測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Lab on a Chip》上。
第一項研究成果是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Triple strategy-enhanced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based on APCB and AIEFM for the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M1”的研究論文。該期刊由Elsevier出版,是環境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在中科院分區中為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1區Top期刊,2023年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13.6。該團隊的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賴曉翠和章鋼剛助理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鄧省亮研究員和南昌大學賴衛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報道了一種三重策略增強的免疫層析方法檢測牛奶中的黃曲霉毒素M1(AFM1)。AFM1是黃曲霉毒素B1在哺乳動物體內代謝的產物,可穩定存在于乳制品中。人類長期攝入含有AFM1的乳制品會導致肝臟損傷甚至癌癥。為實現AFM1痕量檢測,該團隊設計了熒光猝滅信號輸出模式取代傳統熒光信號輸出模式,制備了一種金和聚多巴胺共生長的菊花狀黑體作為猝滅探針以降低背景信號,并選擇了聚集誘導發射熒光微球作為信號輸出載體來提高信噪比。通過集成上述三重策略增敏,開發了一種超靈敏的熒光免疫層析方法(LOD = 0.9 pg/mL)檢測牛奶中的AFM1,該研究成果可為乳制品的安全監測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二項研究成果是在《Lab on a Chip》上發表題為“High-flux smartphone-integrated lateral flow assay based on chrysanthemum-like Au@polydopamine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enrofloxacin in milk”的研究論文。我所章鋼剛助理研究員為第一作者,鄧省亮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期刊由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創辦,是生物芯片、微流體力學、微器件等研究領域的頂級期刊,在中科院分區中為工程技術大類1區Top期刊,2023年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6.1。
目前,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在定量檢測時通常采取“一對一”讀取模式,檢測大量樣本時,讀取結果耗時較長,影響整體樣本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且膠體金試紙條檢測靈敏度偏低,無法滿足待檢物微量及痕量水平的檢測需求。針對這一問題,該團隊以食品中常被檢出的抗生素恩諾沙星為研究對象,構建菊花狀AuNC@PDA高性能納米探針,并通過開發和應用智能手機集成3D打印裝置,拍照讀取檢測結果,兩分鐘內即可實現64個樣本的高通量讀取,顯著提升了讀取通量。使用該方法檢測牛奶中恩諾沙星,靈敏度高達33.78 pg/mL,比商品化膠體金試紙條靈敏度提高了6.4倍。該研究成果不僅解決了傳統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裸眼可視化檢測靈敏度不高的問題,而且實現了免疫層析試紙條去儀器化現場高通量快速檢測。
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及江西省科學院包干制試點示范項目等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3017211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lc/d3lc002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