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江西日報》學與思周刊智觀版整版圍繞“牢牢把握根本遵循 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刊登我院智庫觀點?,F將全文轉載如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建設科技強省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西日報傳媒集團智庫事業部特邀江西省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圍繞牢牢把握根本遵循、推進江西科技強省建設發表建言。本期特刊發與會專家學者的觀點,以饗讀者。——編者
扎實抓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馮雪嬌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萍紕撔率钱a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實現載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能破解新質生產力的“雙螺旋密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生動實踐,為江西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有機結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扎實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石。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戰略要求,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教育、科技、人才關系緊密,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育靠教育,科技又帶動教育改革,三者協同共促,缺一不可。抓一體化改革,要增加符合產業需求的創新供給??萍紕撔乱D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著眼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否則就是“無源之水”。同時,要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互融互通創新生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職普融通與產教融合,完善升學通道,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重構人才評價體系,破除“四唯”傾向,建立多元評價標準和分類評價機制,優化激勵機制,強化支撐產業創新的人才供給。完善科技戰略布局,強化基礎研究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暢通“最后一公里”。
扎實抓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全域創新發展,點燃產業升級“引擎”。產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要在長遠發展中保持優勢,搶占先機,必須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傳統產業是產業創新的主陣地。傳統產業具有體量大、數量多的特征,在制造業中占比超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壓艙石”。隨著技術迭代、產品升級,傳統產業有望煥發新生,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新興產業是產業創新的重要領域。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新興產業具有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宇樹機器人、深度求索(DeepSeek)等創新刷屏,都是新興領域科技創新的生動注腳。未來產業是產業創新的前沿方向。作為孵化和培育中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和產業的長期發展方向,是世界各國競相爭搶的發展制高點,如以具身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新一代AI應用人形機器人已成為未來產業發展重點,將迎來大規模商業化機遇。
扎實抓好科技型企業、創新平臺、體制機制核心關鍵,解鎖新質生產力發展“密碼”??萍紕撔戮劢巩a業發展短板、市場堵點、潛在需求,產業創新激發新動能、新引擎,扎實推進二者的深度融合,把卡點、堵點打通,才能實現更多“1+1>2”的效果,兩者精準對接,才能助力經濟發展。一是建強創新主體支撐力量。企業是推動兩者融合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在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是強化創新平臺支撐作用。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橋梁紐帶”。要建立健全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中試熟化、技術研發、產業轉化、企業孵化的全鏈條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以實現從“源頭創新-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貫通,助力科研從“書架”向“貨架”的高效轉化。三是激活體制機制支撐動能。體制順、機制活,則要素聚,創新興。當前,科技創新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創新資源配置碎片化、“數據孤島”現象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要聚焦科技向產業轉化的全流程,推進科技決策、計劃、組織、評價及結果運用等全流程暢通,打通政產學研金服用通道,構建高效融合創新生態。
深化改革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
楊興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笨萍俭w制改革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路徑,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升科技創新效能的重要舉措。深化科技計劃、評價激勵、創新生態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打破束縛和制約,建立更加科學、高效、靈活的科技資源配置體系,切實提升江西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改進科技計劃管理是推動我省科技資源精準配置的重要手段。完善項目生成機制,推動項目征集由被動受理向超前布局、技術預測和產業需求相結合轉變;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決策主體地位,給予企業更大自主權,支持省內企業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參與科技計劃項目指南編制等創新決策。完善自然科學基金聯動機制,探索省市聯合、省企聯合支持基礎研究機制,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創新項目管理機制,完善科技項目管理數字化治理模式,構建完善全省統一的科技項目管理信息平臺,消除跨部門數據壁壘,推動科技資源實現從“分散低效”向“精準配置”轉型,為科技創新提供更高效的資源支撐。
優化評價激勵機制是提升我省科技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環節。深入推進全省科研院所分類評估,完善以創新成效為導向的省級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分類評估制度。探索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更靈活的科研事業單位薪酬制度。完善多元化人才評價制度,科學設置人才評價周期,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完善職稱評審標準體系,進一步提高團隊項目權重,弱化“唯一第一作者”要求,構建“個人卓越”與“集體成功”并重的評價生態,激發科研團隊集體創新活力。推廣科技型企業創新積分制評價改革,完善企業科技創新積分評價體系,破解企業融資難題,提升我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是強化我省科技資源使用效能的根本保證。創新科技金融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探索科技金融集群貸模式,按照“一產業一榜單一利率”原則,通過“科技發榜-銀行揭榜-揭榜即貸”形式,有效提升我省6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相關企業融資效能。持續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建立健全寬容失敗和全過程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深入推行科技計劃項目、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堅持激勵與懲處并重,加強監督檢查結果運用,將監督結果與項目申報、資金分配、職稱評定、資格授予、社會征信等掛鉤,積極營造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允許試錯的科研氛圍。
“三端”發力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陳春林
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江西省出臺了系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2024年,更是首次構建“1+M+N”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和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議從成果轉化的供給端、中間端、需求端“三端”齊發力,通過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有組織孵化,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以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供給端要持續推進有組織科研體系。通過有組織科研讓高校院所與產業發展提前對接非常關鍵。一是科研機構要多路徑建立有組織科研載體。鼓勵現有傳統科研院所大膽探索試點,通過孵育路徑和衍生路徑發展有組織科研機構。保障有組織科研機構能超越傳統院系結構,能根據現實需要靈活地增設、擴展以及終結,從而促進跨學科合作。二是企業要探索主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范式??萍碱I軍企業可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探索產學研新型合作模式,以市場反饋來推進科研項目研發方向及時調整。三是政府要積極服務有組織科研“組局”。政府在有組織科研“組局”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策上要不斷完善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監督激勵等機制,以消除科研機構和企業在“組局”研發中的顧慮。在科技項目立項機制上,讓更多科研活動從松散模式向有組織科研理念轉變。
中間端要持續推進有組織轉化體系。開展有組織轉化才能更好地連接科研和產業。一是依托“1+M+N”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持續擴大資源“匯交池”能級。強化以省中心為核,設區市、高校院所分中心多級聯動的資源“匯交池”建設。資源“匯交池”最終建成集成果供需、法規政策、小試中試、成果評價、科技金融、檢測認證等綜合功能。二是建設高能級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等載體提升服務效能。重點培育國際化、全方位、綜合性的技術轉移機構,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周期服務。重點支持有能力的組織機構,圍繞我省重點產業領域,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和中試平臺,提高工程開發、技術熟化、樣品試制、測試驗證等中試服務水平。三是以金融創新護航科技成果有組織轉化。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保險公司開發科技成果轉化險,支持更多資本參與設立概念驗證基金,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等。用好江西省科技創新發展基金下設的5億元成果轉化子基金,健全該基金投資決策和激勵容錯機制,適度延長投資期限,依托其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需求端要持續推進有組織孵化體系。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產業鏈,要構建有效的孵化培育體系。一是鼓勵“一條龍”應用計劃。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在協同創新基礎上,引導頭雁企業牽頭,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協同,實施“一條龍”應用計劃,促進創新產品先試首用、迭代升級。二是加強應用場景創新與示范推廣。推動探索組建應用場景促進中心和專業化經營公司,推動企業成為場景創意提出、設計開發、資源開放、應用示范的主體。鼓勵地方通過編制場景創新成果推薦目錄等方式,推動具有首創性、示范性的標桿場景項目落地。三是支持科技成果公司化孵化。針對小試階段的科技成果,鼓勵項目建立公司,成立法人實體開展孵化工作。針對高成長性成果,可納入孵化器、加速器予以支持。
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劉少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并深刻指明“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边@一重要論述不僅為經濟大省引領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更揭示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核心邏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作為連接科技與產業的天然紐帶,既是技術突破的實踐者,又是產業升級的推動者,其主體地位的強化是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的關鍵支點,更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掌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作為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戰略支點,我省錨定創新江西建設宏偉目標,亟需以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破題,協同政府、企業、社會,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科技強省賽道實現從“要素驅動”向“生態驅動”的范式躍遷。
持續優化制度設計,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體系是破題之基。強化企業主體作用,重在貫通企業參與創新決策、資源配置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在決策層面,推動企業在省級科技計劃中擔任“出題人”,優先支持鏈主企業主導技術攻關方向遴選。建立健全常態化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制度,大幅提升省科技專家庫中企業專家占比,確保創新方向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要素配置方面,深化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首臺套設備補貼、高新技術企業稅率優惠等政策“免申即享”,積極發展“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工具。健全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組織模式,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等牽頭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創新聯合體和產業創新聯盟,聯合解決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轉化協同方面,推動建立跨區域概念驗證中心、中試驗證平臺,為成果轉化提供技術熟化、產品試制、工藝創新等服務,努力破解技術轉化“死亡谷”難題。依托省“1+M+N”成果轉化體系,搭建“線上+線下”交易平臺,構建全鏈條技術交易網絡,通過成果庫、需求庫、專家庫的資源整合,實現技術供需精準匹配。
分級分類培育創新主體,激發企業活力是破題之要。做好分級分類梯次培育,重在提升引領性、支撐性和基礎性。一是強化鏈主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依托省級重大專項“2030先鋒工程”等,重點支持一批鏈主龍頭企業布局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加快成長為科技領軍企業。二是提升骨干企業支撐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創新積分制”新型政策工具效能,積極引導科技、產業、金融信貸等要素資源差別化配置,強化固本扶持,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三是扶持壯大小微初創企業,優化完善全生命周期孵化體系,推動建設“眾創空間-加速器-產業園”等孵化載體,強化“投孵聯動”,視績效情況對孵化載體給予差異化的財政資金補助。
加快江西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魏昌婷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苯鱾鹘y產業占比較高。有色金屬、石化化工、鋼鐵、建材、紡織、食品、家具等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超六成,構筑了江西工業的堅實底座,同時也培育出一批代表中國、享譽世界的名牌產品,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優勢力量。當前,適逢國際秩序深度重構、全球科技變革與產業革命持續演進,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是江西緊跟時代步伐、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首先,要牢固樹立正確的傳統產業價值觀。要深化認識、堅定信心,認清江西傳統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避免在推進全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過程中將傳統產業等同于落后產業、夕陽產業簡單退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江西傳統產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科教、人才、技術、市場網絡等資源積累,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江西傳統產業的載體作用,為新興技術的發展提供場景與市場。如實施江西傳統產業全面數字化轉型,以傳統產業牽引數字技術、數字產業發展,讓江西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成為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橋梁紐帶。
其次,形成系統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的方法論。江西傳統產業仍然面臨著盈利能力不足、生產裝備老舊、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建議從市場、技術、人才三線并進推進江西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是要找準市場方向。著眼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下的新興消費市場,強化方向引導,以新場景、新消費、新需求提振傳統產業效益,繼而改善傳統產業關鍵要素的配置能力。二是要強化對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依托“2030先鋒工程”,強化傳統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綠色工藝、裝備供給。深入推進“千項技改、萬企升級”,運用先進適配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傳統產業生產方式提升、工藝流程優化、產品更新換代以及業態模式創新。三是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發揮南昌大學等高等院校育才主陣地的作用,面向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滲透交織發展趨勢,聚焦學科交界處科學技術的新增長點建設交叉學科,強化人才儲備。
最后,建立健全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政策工具箱。一方面,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相關配套落地政策,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探索實施過剩產能整合行動,加快治理部分傳統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過度內卷的行業亂象,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為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營造良好生態。另一方面,實施針對性的產業改造升級政策。圍繞全省有色、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不同發展階段與發展趨勢,制定實施“一產一策”的改造升級計劃。同步完善政策效果評估體系,提升政策精準度與時效性,適時優化調整政策。此外,制定推進跨行業協作引導政策。針對石化化工、有色等傳統產業與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耦合度較高的情況,探索通過聯席會議、平臺共建、技術共享等方式,突破行業間壁壘,推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供需對接、互融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