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我院科技戰略研究所馮雪嬌博士文章: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切實增強江西科技創新驅動力。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緊盯技術攻關,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
一是聚焦長江流域污染治理。建議以南昌為核心,聯合環鄱陽湖城市群各設區市,整合省內有關生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和省內外龍頭企業,建設江西省鄱陽湖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按照新型實驗室機制運行。二是推動跨區域綠色技術聯合攻關。建議聚焦有色金屬、電子信息、高端裝備、中醫藥、新材料等我省重點產業需求,聚焦生態修復、水安全、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等領域重大關鍵技術,學習借鑒長三角科技聯合攻關項目機制,積極推動與湖北、湖南、安徽等省設立跨區域聯合攻關項目,互聯互通創新要素、交換共享信息資源,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堅持綠色發展,推動沿江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一是推動傳統產業“換芯前行”。圍繞有色金屬、石油化工、農業、建材等我省重點傳統產業搭建一體化互聯網平臺,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集群內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速完成數字化轉型。針對銅礦、稀土礦、鎢礦等礦山,實施綠色礦山、廢棄礦山治理恢復和智慧礦山建設等重大項目,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鼓勵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利用自身條件先行先試,打造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為大規模推廣復制提供樣板。支持沿江企業積極搶抓5G、工業互聯網等風口機遇,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數字產業鏈。二是布局新興產業“換道超車”。近年來,“騰籠換鳥”、破“舊”立“新”已成為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發展共識。長江沿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規模大幅增長,占全國比重超過50%。建議堅持差異化發展,規劃發展電子信息、有色金屬、航空產業、中醫藥、時尚輕紡、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文化旅游、特色農產品及農產品加工等一批前景廣闊、導向性和帶動性均較強的新興產業,并逐步把它們培育發展成長江經濟帶和我國中部地區的區域性龍頭產業。以江西為核心,聯合貴州、云南、四川、湖北,打造世界級中醫藥產業集群。貫徹落實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前瞻布局現代生產制造、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壯大新興消費,打造經濟新場景、新動能。
突破制度障礙,推動長江經濟帶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一是探索“人才飛地”。面對高端人才引不進、難留住問題,建議在上海、浙江、江蘇等長江經濟帶發達省市建立“人才飛地創新港”,將傳統的“本地筑巢”模式轉變為“鄰鳳筑巢”,委托專業第三方進行運營,政府出臺政策給予支持,積極吸納江西企業設立創新中心等平臺,入駐企業繼續享受江西原屬地的政策。二是創新資源互聯互通機制。受行政壁壘的限制,長江流域的人才開發、資源共享等方面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要想方設法用好長江經濟帶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關注各地到江西開設分支機構的人才使用情況,以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的配套政策為他們提供內外一致的待遇,如人才評價認定、項目資助申報、人才公寓、租金補貼、高科技企業認定等。積極推動科技設施“通聯”、創新政策“通兌”、成果轉化“通用”,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大型科研儀器協作共用網”建立,構建一體化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形成自由創新、愉快創新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