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省科學院喜事連連。
一條填補國際空白、以礦渣等多種固體廢棄物為原料的綠色建筑材料全新產業鏈成功完成中試,即將大規模生產;
牽頭打造的獼猴桃產業技術體系被中鐵中基集團相中,擬投資17.5億元在省內建設5萬畝安全高品質獼猴桃產業基地;
集成兩名院士及上百名科研人員、58項技術成果,形成生豬健康養殖產業鏈體系,可有效實現養殖糞污“零污染”排放,正邦集團擬投資近7億元建設示范基地;
研發出被國際上譽為最有發展前途的高分子材料——聚合乳酸,已在九江開工建設,以可完全降解的環保性能與美、日等發達國家搶奪高科技產業領地;
…………
高科技、高端化、高水準,省科學院向世界傳遞出“江西創造”的新姿態,得益于“四鏈”協同驅動創新戰略?!鞍褎撔伦鳛橐I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人才鏈為引擎,加以‘平臺、智庫、服務’驅動,最終以成果轉化實現價值鏈?!笔】茖W院院長王曉鴻表示。
蘇州大學的國宏偉教授在省科學院是個名人。2015年,致力于建材微晶石研發的國宏偉來到省科學院,尋求技術支持。在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幫助下,國宏偉以礦渣等多種固體廢棄物為原料,完善了一批高附加值的微晶石產品技術。項目已吸引各類投資2.5億元,將在全國改造、新建20條生產線。
礦渣等多種固體廢棄物實現廢物利用,其與建材微晶石,二者是上下游的關系。這讓省科學院從國宏偉身上發現了一條“產業鏈”,意識到只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才能真正匯聚起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打造創新鏈,必須構建人才鏈。省科學院為此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2012年該院只有34名博士,去年底已達到83名。通過與中科院合作,創建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創新驅動領軍人才工作站,形成本土科技隊伍、掛職科研隊伍、海外引智科研隊伍三支隊伍有效協同創新的模式,構筑起省科學院創新人才庫。
省科學院實施更開放的人才評價體系,以及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根據鼓勵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贛十條”,省科學院制定實施細則,鼓勵科研人員雙向流動,將院成果轉化凈收益的70%獎勵科研人員。這些政策打通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為科技成果松了綁,調動了人才的積極性。
通過培育優化創新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省科學院一邊建立科技園等平臺,為創新創業科研人員提供“研發設計、培訓、孵化、技術交易、投融資”等一站式保姆服務,一邊加大科技智庫建設力度,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區域發展、產業升級等重大問題進行科學論證,兩年來報送相關戰略研究報告27份,調研報告10份。
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協同,催生出了乘法效應。省科學院對創新發展的理念領會更深刻,實踐更積極。
科研多了奇思妙想?!胺N植構樹來飼養肉鵝,有沒有可能性”的靈感,讓省科學院打造出構樹型生態養殖模式,一并解決了養鵝飼料、肉質安全、養殖污染等問題。圍繞全產業鏈,省科學院已建立獼猴桃、生豬健康養殖、重金屬污染土地修復、撫州香精香料等系列技術或產業體系。
多了超前思維。微生物研究所印培民博士領銜的乳酸創新團隊,曾開發出國際領先的L-乳酸生產技術。如今,該所進一步以生物質為原料研發出聚合乳酸,正全力將產業化項目打造成國際領先的“非糧生物質-乳酸-聚乳酸”生產企業。
多了專注精神。深耕農業養殖領域,《鵝掌楸屬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良種選育及應用推廣》項目2016年成就了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省科學院首次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表明其科研實力有了大幅提升,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開始涌現。
創新發展新理念,最終成功實現價值鏈。2016年,省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到賬收入約1127萬元,全年技術服務及成果轉化項目近40項,十余項成果技術單項轉讓費均在40萬元以上。
人才的動力、市場的活力、政策的引力,“四鏈”協同,在省科學院形成創新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