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我院黨組書記、院長熊紹員文章:堅持問題導向加快科技體制改革?,F將全文轉載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科技戰線積極響應總書記和黨中央號召,迅速行動、主動擔當,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但也暴露出我國在醫藥科技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加快科技體制改革,調動和充分尊重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創造有利于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對實現我國科技強國目標,意義深遠。
●建立同行評議機制,加快構建客觀公正的科技分類評價體系
“SCI至上”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國對于西方國家科技評價體系的過度依賴。如今,中國科技體量已經跨越了唯數量論的原始積累階段,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始終要堅持的一條主線就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突出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最終實現“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良性循環。為此,中國要邁向“科技強國”,就必須重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科技評價體系。
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客觀公正的同行評議機制,扭轉學術功利化傾向,不再一刀切地將論文、專利等量化指標與資源配置、職稱評定、績效獎勵等直接掛鉤,轉而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制度,將包括同行評議在內的多維度學術評價結果,作為優秀人才和創新成果的認定基礎。
降低SCI論文量化指標要求,必須警惕學術評價中的裙帶關系、論資排輩、打壓異己傾向。因此,完善科技評價體系,長遠來看需要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在實踐中逐步建立客觀公平的同行評議和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機制。
●完善科研誠信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約束和懲罰
遏制學術不端行為,不能光靠輿論力量,需要從制度層面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約束和懲罰。一是完善受理舉報、核查事實和懲罰處理工作機制,落實各環節責任主體,明確調查處理規則,讓科研誠信建設落地。二是在項目立項管理、職稱評審等工作中,加強科研失信黑名單建設和使用。三是加快推進科研誠信信息化建設,推動各地誠信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促進科研誠信信息的跨部門、跨區域共享共用。
除了對科研人員個體的約束,也不應忽略對科研人員所在單位的約束。一是建立學術不端行為獨立調查機制,避免科研單位內部利益捆綁、相互包庇、大事化小傾向。二是強化法人責任,對屢次出現甚至組織化的學術不端行為,從削減財政撥款、限制項目申報等方面對法人單位加大處罰。三是加強學會、協會、研究會等學術團體誠信建設,發揮學術團體自律和自我凈化功能。
●加強戰略引領布局,注重關鍵領域的科技戰略儲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國之重器”“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針對關鍵的公益性研究和前瞻性基礎研究等成果見效慢、經濟效益不突出的領域,需要加強長遠戰略布局,提高經費支持的連續性,讓科研人員坐得住冷板凳。比如,對于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生態環境等關乎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公益性研究以及其他關鍵基礎研究領域,可以篩選一批戰略意義重大的研究方向,整合相關科研體系,圍繞“首席科學家”打造穩定的研究團隊,長期穩定支持其在一個領域深入耕耘,將其打造成能為政府關鍵決策提供穩定可靠支撐的權威團隊。
●完善科技決策機制,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笨茖W研究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需要與政府決策部門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蒲蟹较虻倪x擇在考慮前沿探索意義的同時,也應考慮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價值,避免自娛自樂式科研。而政府在制定科技決策時應充分調研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綜合考慮多領域專家建議。
需要完善科技支撐政府決策機制,構建多層次、多方位、高水準的決策咨詢體系。一是加強政府科學決策的制度化建設,促進信息共通共享,提高政府決策民主性、科學性和時效性。二是加強專家決策系統建設,構建專業全面、信息豐富、水平高超的專家系統。三是加強大學、科研機構的科技智庫建設,提高科研人員決策服務意識和決策咨詢水平。
●堅持去行政化改革,營造公平透明的學術生態
目前,大學和科研院所仍然是大部分科技人員就業首選,由行政主導評審的項目、職稱、獎勵、頭銜等是影響大部分科研人員收入水平和上升通道的決定性因素??蒲泄芾砣バ姓皇呛唵稳サ艨蒲袉挝坏男姓墑e,關鍵要弱化行政力量對科研人員事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利用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的力量,共同營造公平透明、開放合作的學術生態。一是在福利待遇、職稱評審、績效管理等方面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減少后顧之憂。二是大力提升企業科研平臺水平,促進科研人才向企業流動,為科研人員事業發展提供更多選擇。三是精簡各類行政主導的獎勵、人才稱號等榮譽,并給予企業技術專家更多參與競爭的機會,推動各類榮譽回歸本身意義。四是促進各類學術組織規范化、國際化發展,幫助提升學術共同體主導的人才、成果評價活動的影響力,讓本土學術組織評選出的榮譽也能像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榮譽一樣成為科研人員的終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