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江西省生態學會組織專家一行4人驅車前往南昌市 新建區恒湖綜合墾殖場觀察候鳥棲息情況。在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人員的帶領下,先后深入鄱陽湖中的喜鵲湖、上茶湖、飯湖等區域,了解越冬水鳥現狀、洲草利用與放牧、干旱與矮圍整治進展等情況,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與建議。觀察發現湖區東方白鸛數量較多,僅上茶湖有近300只在休憩,可能得益于長江大保護鄱陽湖十年禁漁。恒湖綜合墾殖場,常見到灰鶴與豆雁及鴻雁群在稻田覓食。
在上茶湖休憩的國家級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下午前往新建區昌邑鄉的鄱陽湖國家級自然區太汊湖保護管理站和昌邑鄉甘四聯圩,調查農田鶴類和雁類資源,觀察越冬水鳥生活習性。初步估計保護區內水鳥數量過萬只,但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白鶴、白枕鶴、白頭鶴和灰鶴等的數量不如一堤之隔的稻田多。正如鳥類學者SMQ教授所言,白鶴等候鳥原本是沖著中國最大淡水湖來越冬的,結果落泊在鄱陽湖濱農田覓食。白鶴主要聚集在上饒市余干縣插旗洲和南昌高新區鯉魚洲,數量分別是4150只和1560只,兩處白鶴數量(5710只)占我國目前最新統計白鶴種群數量6900余只的82%以上。
鄱陽湖保護區大汊湖站自然教育設施
鄱陽湖保護區蠶豆湖的越冬鴨類
鄱陽湖草食性的鶴類和雁類自2015年以來逐漸在向農田擴散,越冬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嗜食魚類等動物性食性的鸛類、鷺類和鸕鶿等水鳥數量增加,與長江江豚一道共享鄱陽湖10年禁漁的成果,但同時也為濱湖水產養殖戶帶來了煩惱。鳥類數量和覓食環境變化與鄱陽湖水文情勢、環境容納量和生態協同管理問題息息相關,鄱陽湖區人鳥沖突問題不容忽視!
江西省氣象局原總工殷劍敏研究員調研鄱陽湖
專家一行繼續在聯圩鎮和成新農場調研,下午5時許返回南昌。晚上,江西省生態學會邀請北京林業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和江西省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在線上進行交流與討論,一致認為,鄱陽湖亟待開展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加強鄱陽湖管理機制創新,統籌“水-草-魚(豚)-鳥-人與湖”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同時也需要加強候鳥食堂的管控和科學監測,讓白鶴早日逐步回歸鄱陽湖乃至長江中下游天然濕地,達到人鳥和諧、鳥線和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局面。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建設可復制的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矮圍整治中
白鶴在插旗洲田園鶴谷高峰期數量達4150只
白鶴在新建區成新農場翻耕農田覓食慈菇和香附子等
文/戴年華(江西省生態學會/江西省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