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營造節能環保、愛護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小學生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3月24日,由中國生態學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和江西省生態學會主辦的中國生態科普校園行暨贛鄱生態科普大講堂走進景德鎮市第十七小學和梨樹園小學。江西省生態學會理事胡啟武和邵明勤兩位教授為同學們開展了以“迎接雙碳時代 勇當碳路先鋒”“江西鳥類多樣性及鄱陽湖水鳥識別與保護”為主題的生態科普講座。
講座中,胡啟武教授通過“現場授課+問答互動”的課堂形式,圍繞“碳”知識科普向學生們講解了“我們身邊的氣候變化”“國家為什么要提出雙碳目標”“小學生如何當好碳路先鋒”,引導學生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升綠色低碳的意識,倡導學生要積極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隨后,邵明勤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解了鄱陽湖的生態特性與美麗景觀,以圖文的形式向孩子們展示了鄱陽湖動植物資源的多樣性。重點介紹了鄱陽湖濕地典型的鳥類、江西省省鳥白鶴等,以及贛東北特有鳥類藍冠噪鹛、昌江珍稀鳥類中華秋沙鴨、玉田湖國家濕地公園鴛鴦等。孩子們被優美的濕地美景和豐富的濕地精靈所吸引,在互動問答環節,同學們個個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充分展現了對濕地鳥類知識的熱情與渴望。
本次科普校園活動,讓學生們對綠色低碳、濕地鳥類和濕地生態保護有了更深地認識和了解,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次生態環境保護課堂很精彩,老師講得生動有趣,還學到了很多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以后要從我做起、保護生態環境、愛護動物,做守護地球小衛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普作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強調“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為了著力實現《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要求的“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面功能, 2023年江西省生態學會決定創建“贛鄱生態科普大講堂”,不定期地邀請省內外的生態學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走進我省的學校、機關、企業、社區和農村等地,傳播生態科學知識,普及生態文明思想,促進我省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助力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年華研究員介紹,自2015年中國生態科普行首次走進江西南昌以來,每年都會堅持組織省內外的著名生態科普專家以不同的方式走進學校、機關、社區和農村等地,傳播生態科學知識,普及生態文明思想,贏得廣泛好評。今天,贛鄱生態科普大講堂也正式開講了,并首次走進瓷都景德鎮,結合即將到來的“愛鳥周”和綠色低碳高質發展,我們選派了鳥類和“雙碳”專家來到景德鎮的兩所小學為一、二、五、六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傳播生態文明,普及科學知識,通過“教育一個人,影響三代人”的生態科普從娃娃抓起的方式,促進我省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次活動,由江西省生態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承辦,得到了江西省動物學會、江西省地理學會和江西趣自然的大力支持。大江網等對活動進行了報道。(文/圖 張燕 殷娜)
生態科普走進景德鎮市梨樹園小學
生態科普走進景德鎮第十七小學
邵明勤教授在梨樹園小學演講鳥類生態知識
邵明勤教授在景德鎮第十七小學演講
胡啟武教授在景德鎮第十七小學演講低碳知識
小學生舉手提問
小學生對生態科學知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