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紀念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到來,加強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策應即將在我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5月22日,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江西省科學院、省林業局聯合主辦,江西省生態學會和靖安縣人民政府等承辦的江西省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靖安縣寶峰鎮啟動,我省這次活動主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22日上午,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延彬、省科學院院長、省生態學會理事長熊紹員,省林業局局長邱水文,宜春市副市長龔法生,靖安縣縣長嚴旭輝在開幕式上致辭。省科學院黨組成員、總工、研究員古和今、省林業局一級巡視員羅勤出席開幕式,由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石晶主持。各設區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同志,省內外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和科研教學工作者參加了活動。
徐延彬在致辭中指出,2019年,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從更高層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在空氣質量提升、水質提升、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等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江西的天更藍了,山更清了,水更綠了,江西的生態成績彌足珍貴。但我省的污染治理水平還不夠高,環境質量改善還不夠穩固,環境質量水平較先進省份也并不占優。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一是要完善責任體系,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監督管理,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局面;二是要強化宣傳教育,加強對領導干部、學生、員工和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提升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培育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三是要加大執法力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徐延彬呼吁,希望全社會共同擔起我省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者、踐行者和監督者。
熊紹員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全社會對于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深刻思考,我們要順應自然,尊重萬物變化,向自然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與途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職責,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通力協作,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才能落在實處。通過開展“中國生態科普行暨贛鄱科普大講堂”等宣傳活動,希望不斷增進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全社會的參與度,營造“人人愛護自然、共同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江西。
邱水文在致辭中指出,江西生物多樣性保護在中國乃至全球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江西林業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保護好以白鶴、梅花鹿南方亞種、南方紅豆杉、落葉木蓮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始終堅持高位推動,廣泛凝聚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共識,嚴格落實省委劉奇書記、易煉紅省長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二是始終堅持搶救性保護,努力確保野生動植物安全棲息繁衍,初步構建了以武夷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九嶺山脈、鄱陽湖濕地等為重點區域,以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鄱陽湖天然濕地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主體的自然生態保護網絡。三是始終堅持依法保護,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行為,先后頒布多部涉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系列法規,持續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筑牢織密了野生動物安全保護網。四是始終堅持創新形式,不斷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先后成功舉辦“2019首屆江西森林旅游節”與“2019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活動,今年即將實施大熊貓在江西野外放歸計劃,持續擦亮江西綠色生態品牌。同時,大力發展油茶、竹類、香精香料、中藥材、苗木花卉、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不斷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邱水文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西野生動植物保護將在維護全省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共建人類生命共同體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開幕式前,與會各位領導和嘉賓還參觀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展板。
特邀專家專題報告會
開幕式后,舉辦了江西省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報告會,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海根,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鄒發生和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教授夏斌分別作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鳥類多樣性研究及保護思考”“生物多樣性助力生態農業”大會報告。
生態科普進校園
22日下午,江西省生態學會邀請了廣西生態學學會秘書長、廣西大學副教授羅應華;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省科學院研究員周華、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簡敏菲、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成靜清,學會理事、江西農業大學教授施建敏、南昌航空大學副教授丁園6位專家,分別為靖安縣第三中學初一年級學生作了“植物的生存之道——葉問”“水生植物與濕地”“走進鄱陽湖,認識濕地,保護環境”“節水護水 從我做起”“走進森林,認識森林”“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科普報告,為他們講授保護動物、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戴年華研究員為首批“中國生態科普行暨贛鄱科普大講堂”的科普專家頒發了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和江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科技·社科志愿者證”。
保護動物學術研討會
在這次宣傳活動前夕,省生態學會與靖安縣科協聯合在靖安召開了“加強江西省野生動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研討會”,來自廣東省科學院、廣西大學、江西省科學院、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江西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婺源縣科協,靖安縣科協、縣生態環境局、縣林業局、縣農業農村局、寶峰鎮等單位的專家、代表30余人出席了研討會,共同探討了新形勢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與生物多樣性維護對策。會議由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戴年華研究員主持。
此次研討會是為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的精神,進一步深化省生態學會、省動物學會、省水產學會、省預防醫學會等21名專家3月13日聯名撰寫的《關于加強我省野生動物保護維護生物和生態安全的建議》(《決策咨詢專報》2020第4期)。為此。與會專家倡議:一是要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傳貫徹,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計劃。二是要加強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研究,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技支撐體系,全面提升保護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盡快出臺“江西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為我省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自2018年10月江西省生態學會與靖安縣人民政府簽訂共建江西省生態學會靖安科技服務站以來,省生態學會緊緊圍繞靖安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精心謀劃和組織省內外生態學專家學者走進生態靖安,積極踐行生態文明思想,以科技創新發展支撐靖安的“生態+大健康”產業、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兩山”實踐創新示范、生態價值轉化,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管護機制,助力打造美麗中國“靖安樣本”,叫響“有一種生活叫靖安”品牌。
江西都市頻道、宜春網絡廣播電視臺、經濟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網、中國生態學學會、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江西省科學院官網等多家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道。
(江西省生態學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