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生物防治與檢測學科團隊鄧省亮研究員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項研究成果是以我所為第一單位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發表題為“Highly sensitive and ultrastabl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based on polydopamine-coated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with excellent fluorescence performance and biofriendly coupling strategy”的研究論文,并入選當期內封面論文(Supplementary Journal Cover)。該期刊是美國化學學會(ACS)旗下的材料學旗艦期刊,為材料與化學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頂級期刊,2022年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10.508。我所鄧省亮研究員和南昌大學食品學院賴衛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聯合培養研究生張干為第一作者。
該研究報道了以合成的聚集誘導發光熒光微球為基底材料,在其表面進行聚多巴胺涂層修飾。該研究詳細驗證了制備的聚多巴胺包覆聚集誘導熒光微球納米材料具有優異的熒光性能和友好的偶聯抗體特性,并成功應用于免疫層析試紙條上檢測多種食品樣本中的大腸桿菌O157:H7和抗生素恩諾沙星,其靈敏度相較于傳統熒光微球免疫層析試紙條分別提高了43.6倍和21.7倍,展現出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潛力。
另一項研究成果“An integrated colorimetric and photothermal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based on bimetallic Ag–Au urchin-like hollow structures for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E. coli O157:H7”被國際知名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發表。該期刊是Elsevier出版社旗下生物傳感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頂級期刊,2022年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12.545。我所鄧省亮研究員和南昌大學食品學院賴衛華教授、彭娟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我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張干和南昌大學食品學院研究生胡虹為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報道了一種金銀突刺納米材料的快速合成,研究了該納米材料的吸光性能和光熱性能,并一步發現該納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積,展現出較高的抗體偶聯效率。通過將該納米材料成功應用于免疫層析試紙條檢測大腸桿菌O157:H7,實現了比色和光熱信號同時檢測,其靈敏度比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分別提高了4倍和18倍,表明該金銀突刺納米材料是一種能提高試紙條檢測性能的優良雙信號材料。
上述兩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科學院省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示范項目等資助。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hemmater.2c0374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65663230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