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井岡山農高區科技研發水平,匯聚國內外科研團隊最近成果在吉落戶,助力井岡山農高區升建,吉安市科技局啟動了2022年度井岡山農高區省級科技專項“揭榜掛帥”項目。由分院作為依托單位承擔的“紅壤區重金屬污染防控與農產品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場景應用”項目,由江西省紅壤種質資源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師范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共同實施。2024年是本項目實施應用場景建設全面實施的關鍵之年,經項目組討論形成實施方案并經專家論證通過,本年度在省科學院吉安綜合創新示范基地共打造了5個示范區及農產品安全保障應用場景,面積140余畝。
土壤碳氮擴庫增容與鎘砷降活農藝調控技術示范針對土壤鎘砷活性的酸堿響應迥異以及紅壤碳氮庫容小、對鎘砷緩沖能力差等問題,開展土壤碳氮擴庫增容、鎘砷調酸降活與微肥阻控技術示范,構建原味鈍化-碳氮增容-微肥阻控多維立體安全利用技術體系。
土壤碳氮固定與典型重金屬長效鈍化同步功能產品應用示范針對紅壤區土壤鎘砷污染復合原位鈍化材料持效性低、施用不便、難以兼顧土壤質量提升等問題,以本地農業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研制出兼具土壤碳氮固定和重金屬鈍化功能新型產品進行示范。
富集植物-微生物聯合高效減除紅壤鎘砷總量技術應用示范,針對土壤鎘砷總量去除技術中富集植物生物量小、去除效率低問題,示范適宜本土種植鎘砷富集植物及其促吸微生物和促生微生物成效,開展高效減除鎘砷總量的富集植物-微生物組合模式示范。
紅壤鎘砷遷移轉化阻滯及作物低吸收機制研究示范針對重金屬鎘砷從土壤到籽粒遷移過程復雜尚不清楚的問題,以關鍵環節的關鍵過程為抓手開展研究,厘清鎘砷在土壤-根土界面-作物系統遷移轉化規律及作物低吸收分子生物學機制。
功能性本土植物篩選及其時空高效配置模式示范展示了適用于紅壤區種植的可食部位鎘砷低積累本土作物(水稻、油菜和花生)及其不同作物時空配置模式(輪作、間套作)。
丘陵紅壤鎘砷防控與農產品安全生產示范區在項目組的構建土壤鎘砷降活/減量-作物低吸收-農產品提質技術模式,進行低吸收水稻品種、農藝調控技術、長效鈍化功能材料、高效清除技術、時空輪作配置模式等技術示范,實現農作物產品復合污染指標在食用安全范圍內,通過施用微生物有機肥等農藝措施提升產品質量。
目前各項目技術應用場景打造及早稻采收已完成,產品鎘砷指標在安全線以下,晚稻正在實施處理,近期內完成種植,項目實施進度良好,示范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