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污染控制及其能源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2009年10月經江西省科技廳批準組建,主要技術依托單位為江西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中心主要從事畜禽養殖廢水、村鎮生活污水、環鄱陽湖流域典型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工藝的研發和集成示范。中心擁有“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省級優勢創新團隊;中心依托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在水污染控制領域的優勢,共同組建了“水污染控制與污水資源化”省院協同創新團隊。
中心建有良好的科研實驗平臺,擁有各類實驗用房1000余平方米,自組建以來,每年投入200余萬元用于實驗室建設,目前實驗室擁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AES)、氣相色譜儀(GC)、全自動凱氏定氮儀、紫外可見光度計、熒光顯微鏡、COD快速分析儀、BOD快速測定儀等在內各類儀器30余臺套,實驗儀器總值超過3000余萬元。
通過多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一支能促進中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合作、平臺建設和成果轉移轉化的人才隊伍,使本中心在全省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研究方向:
? 規?;笄蒺B殖廢水治理關鍵技術研究
? 村鎮污水及典型工業廢水治理關鍵技術研究
? 膜分離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 鄱陽湖流域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
? 能源利用技術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研究
科研團隊:
中心目前已發展為擁有科技人員18名,其中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7人,博士8人,柔性引進高端人才1人。團隊成員中有環境工程、環境化學、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等各專業人才,具備開展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方面的能力。
科研成果:
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完成委托水污染控制技術開發和治理工程20余項,獲得科技獎勵2項,獲專利授權10余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科技論文50余篇。
科技獎勵:
1. 規?;B豬場水污染防治與資源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 鄱陽湖區域農村水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代表項目:
1. 規模養殖廢水厭氧-好氧組合工藝優化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2. 金藻昆布糖合成的氮豐度轉換調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 集成膜技術深度處理稀土工業氨氮廢水過程中膜污染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 生物瀝濾-電化學聯合技術去除城市污泥重金屬(Cu、Pb和Zn)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 鄱陽湖洲灘植物對沉積物磷賦存轉化的影響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6. 生態節能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中試與示范,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
7. 鄱陽湖區域農村水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重大項目;
8. 鄱陽湖流域規模養殖重金屬污染防治與調控,江西省優勢創新團隊項目;
9. 新型厭氧膜生物反應器-厭氧氨氧化組合工藝與設備研究,江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
10. 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的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新技術研究,江西省重點研發計劃;
代表專利:
1. 一種多功能生物脫氮反應器,ZL201610088953.7;
2. 一體化微動力充氧污水處理裝置,201510226033.2;
3. 一種半圓管形厭氧三相分離器,ZL201520070733.2;
4. 一種多層好氧潛流床,ZL201520480631.8;
5. 一種深潭人工濕地廢水好氧處理方法,ZL201510241474.x;
代表論文:
1. Zhaohuan Mai, Shuanglin Gui, Jiaqi Fu,et al. Activity-derived model for water and salt transport in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A combination of film theory and electrolyte theory, Desalination, 2019, 469: 114094
2. Song Xia, Baoyan Gao, Jiaqi Fu,et al. Production of fucoxanthin, chrysolaminarin, and eicosapentaenoic acid by Odontella aurita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supply regimes,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18, 126: 723-729
3. 夏嵩,付嘉琦,付尹宣等, 三種濕地植物厭氧發酵產甲烷特性及產物穩定性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8, 37(9): 2061-2066
4. 江成,桂雙林,熊繼海等.多段好氧式村鎮污水處理與生態修復,給水排水, 2018,44(4):41-46
5. 付嘉琦,夏嵩,陳小平等. 堿預處理稻稈與豬糞混合厭氧發酵特性研究,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8, 37(6): 1255-1261
上一篇:已經是第一篇
下一篇:低碳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