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研究員
聯系電話:0791-88173007
Email:793411556@qq.com
dainianhua@jxas.ac.cn
研究方向: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研究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研究,專長于鄱陽湖及濕地生態、珍稀動物生態與保護管理、自然保護地科學考察與規劃建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有害動物(鼠、鳥)生態與控制研究等。
教育經歷
1984 -1985年,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動物生態學研究室,研修;
1979 -1983年,中山大學生物學系動物學專業,本科,理學學士
工作經歷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社會任職
江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法定代表人)
江西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江西省水產學會常務理事
江西省省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
江西省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
江西省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江西省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政協江西省第十、十一屆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
科技獎勵
1996年 江西省科技進步獎叁等獎(證書號:96-林-3等-05)
2000年 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證書號:J-201-00-3-08-R06)
1996年 江西省吉安地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證書號:96-3等-16)
代表性論文與著作
(1)代表性論文
[1] Nianhua Dai, Ping Lu, Meiwen Zhang, Guohua Zhang, Chen Zhang, Yang Pan. Small mammal communities on beaches and lakeside farmland 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 after the Three-Gorges Project. Mammalia. 2018, 82(5): 1-11.
[2] Ping Lu, Nianhua Dai, Guohua Zhang, Meiwen Zhang, Derong Xu, Zhuorong Liu, Zhiqiang Hua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fauna community in beach wetlands of the Poyang Lake region. Turkish Journal of Zoology. 2019, 43: 379-387.
[3] Ping Lu, Nianhua Dai, Xiaoyan Sun, Guohua Zhang, Derong Xu, Youhong Zha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in the Dexing Copper Mine tailings pool after re-vegetation. Turkish Journal of Zoology. 2018, 42: 307-315.
[4] Zhao Zhao, Sai-hua Zhang, Zhi-yong Xu, Kristen Bellisario, Nian-hua Dai, Hichem Omrani, Bryan C. Pijanowski. Automated bird acoustic event detection and robust species classification. Ecological Informatics, 2017, 39: 99-108.
[5] Mingqin Shao, Bin Chen, Peng Cui, Nianhua Dai, Hongyu Chen. Sex ratios and age structure of several waterfowl species wintering at Poyang Lake, China. 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6, 48(3): 839-844.
[6] Sun, Lixing, Bing Xiao, and Nianhua Dai. Scent marking behavior in the male Chinese water deer. Acta theriologica1994, 39: 177.
[7] Fasola M, Galeotti P, Dai N, et al. Large numbers of breeding egrets and herons in China. Waterbirds, 2004, 27(1): 126-129.
[8] Zhang Y, Ruan L, Fasola M, Boncompagni E, Dong Y, Dai N, et al. Little egrets (Egretta garzetta) and trace-metal contamination in wetlands of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6, 118.1-3: 355-368.
[9] 何文韻, 邵明勤, 植毅進, 戴年華, 盧萍, 涂小云. 鄱陽湖三個墾殖場的水鳥多樣性. 生態學雜志. 2019
[10] 張聰敏, 植毅進, 盧萍, 邵明勤, 戴年華. 鄱陽湖藕田越冬期小天鵝和鴻雁能量支出與取食行為比較. 生態學雜志. 2019(03) .
[11] 邵明勤, 龔浩林, 戴年華, 植毅進, 徐寧, 盧萍. 鄱陽湖圍墾區藕塘越冬白鶴的時間分配與行為節律. 生態學報. 2018(14) .
[12] 盧萍, 戴年華, 張美文, 張國華, 張琛, 劉卓榮. 鄱陽湖區黃毛鼠(Rattus losea)繁殖生態. 生態學報. 2018(14) .
[13] 邵明勤, 張聰敏, 戴年華, 徐寧, 植毅進, 盧萍. 越冬小天鵝在鄱陽湖圍墾區藕塘生境的時間分配與行為節律. 生態學雜志. 2018(03) .
[14] 張志紅, 王菊華, 戴年華, 張國華, 黃江麗, 黃黃, 圣平, 丁建南.甲殼素發酵液養殖草魚、鰱魚幼魚試驗. 水產科學. 2017(02) .
[15] 戴年華, 張美文, 盧萍, 張國華, 張琛, 魏國汶.警惕鄱陽湖區濱湖農田害鼠暴發成災. 植物保護. 2016(06) .
[16] 邵明勤, 蔣劍虹, 戴年華. 鄱陽湖非繁殖期水鳥的微生境利用及對水位的響應. 生態學雜志. 2016(10) .
[17] 邵明勤, 蔣劍虹, 戴年華, 盧萍. 鄱陽湖4種鶴類集群特征與成幼組成的時空變化. 生態學報. 2017(06) .
[18] 尤鑫, 戴年華, 盧萍, 張國華, 潘揚. 鄱陽湖漁業轉型發展分析及對策建議. 江西水產科技. 2016(03) .
[19] 王屏, 戴年華, 歐陽雪蓮, 郭曉敏. 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生態行為影響研究——基于解說驅動機制視角. 生態學報. 2016(12) .
[20] 蔣劍虹, 戴年華, 邵明勤, 黃志強, 盧萍. 鄱陽湖區稻田生境中灰鶴越冬行為的時間分配與覓食行為. 生態學報. 2015(02) .
[21] 邵明勤, 蔣劍虹, 戴年華, 廖舟怡. 鄱陽湖越冬灰鶴和白枕鶴的數量與集群特征.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4(04).
[22] 黃志強, 陸林, 戴年華, 焦庚英. 江西省自然保護區發展布局空缺分析. 生態學報. 2014(11).
[23] 戴年華, 邵明勤, 蔣麗紅, 杜建華, 蔣劍虹, 曾賓賓. 鄱陽湖小天鵝越冬種群數量與行為學特征. 生態學報. 2013(18).
[24] 金曉鵬, 李方興, 戴年華, 江國忠, 溫德華, 邵明勤. 江西珍稀水鳥生存現狀與保護對策. 江西科學. 2013(04) .
[25] 邵明勤, 戴年華, 等. 中華秋沙鴨冬季生態習性的初步觀察. 四川動物, 2010(1).
[26] 邵明勤, 戴年華, 等. 江西省鳥類種數的最新統計. 四川動物, 2010(3).
[27] 邵明勤, 戴年華, 等. 黑伯勞(Lanius fuscatus)的分類地位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 2010(10).
[28] 羅靜偉, 鄭博福, 戴年華, 等. 基于生態安全的鄱陽湖濕地管理模式. 安徽農業科學, 2010(12).
[29] 尤鑫, 戴年華. 鄱陽湖觀鳥生態旅游開發與對策研究. 江西科學. 2010, 28(6).
[30] 鐘平華, 邵明勤, 戴年華, 曾凡偉. 江西省兩種鳥類新記錄——白喉斑秧雞和紅頸瓣蹼鷸. 動物學研究. 2009(01) .
[31] 戴年華, 傅道言. 江西省小靈貓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野生動物, 1987(2).
[32] 戴年華, 等. 鄱陽湖濱農區鼠害現狀及其防制對策.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03, 14(1): 24-26.
[33] 戴年華, 劉瑋, 蔡汝林, 等. 江西宜春地區鳥類區系初步研究. 江西科學, 1995, 13(4): 227-240.
[34] 戴年華, 劉瑋, 蔡汝林. 江西省官山自然保護區鳥類調查初報. 江西科學, 1997, 15(4):243-246.
[35] 劉瑋, 戴年華, 等. 不同脂肪源飼料對團頭魴稚魚生長的影響. 水產學報, 1997, 21(4a): 44-48.
[36] 戴年華, 等. 鄱陽湖濱農田滅鼠技術研究.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 1999, 23(4a): 43-48.
(2)主要著作
[1] 主著《宜春地區野生動物(鳥類·獸類)》(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2] 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評估.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4.(參著)
[3] 江西濕地.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0.(參著)
[4] 戴年華, 等. 鄱陽湖、太湖和珠江三角洲濕地有機氯污染研究簡報.見:民進中央議政調研部編著, 對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思考——民進中央濕地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論文選編, 北京: 開明出版社, 2002, P.182-192.
[5]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考察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參著)
[6] 江西九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與森林生態系統研究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參著)
[7] 江西馬頭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與稀有植物群落研究.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6.(參著)
[8] 鄱陽湖生態安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參著)
[9] 中國濕地資源·江西卷.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6.(參著)
[10] 江西水鳥多樣性與越冬生態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主著)
科研項目
[1] 2016-2019,指導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鄱陽湖典型洲灘土壤動物群落結構及其對水位變化的響應”(41561056)。
[2] 2015-2017年,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峽水庫建成后鄱陽湖湖灘嚙齒動物群落演替研究”(20151BAB204010)。
[3] 2015-2017年,指導完成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基于土壤動物的大型銅礦尾砂庫生態安全評價技術研究”(20151BBG70065)。
[4] 2012-2014年,參加了“鄱陽湖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負責子項目鄱陽湖鳥類調查與生態研究。
[5] 2010-2011年,主持江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鄱陽湖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與決策”(2010ZDR02300)。
[6] 2009-2010年,合作完成了國家環境保護部“全國重點湖泊水庫生態安全保障方案”(WFLY-2009-1)項目所屬“鄱陽湖生態安全保障方案”專題。
[7] 2007-2008年,合作完成了國家環境保護部“全國重點湖泊水庫生態安全調查與評估”項目所屬“鄱陽湖生態安全調查與評估”專題(WFLY-PG06)。
[8] 2010年,主持“德興銅礦4#尾礦庫外壩坡防沖刷技術研究”。
[9] 2007-2010年,合作承擔國家軟科學計劃“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戰略研究”(2007GXS3D089),主持子課題“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農業對鄱陽湖水環境與水生態安全影響及其對策研究”。
[10] 2004-2006年,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社會發展科技攻關項目“軍用機場鳥害的生態綜合控制技術及應用研究”和南京空軍科技項目“軍用機場鳥情信息系統研制”。
[11] 2004-2006年,主持完成了“德興銅礦水龍山廢石場生態恢復規劃研究”。
[12] 2003-2004年,合作完成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項目“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評估研究”,參加編著《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評估》(科學出版社,2004),撰寫“生物動態變化”(字數約34000)。
[13] 2003-2004年,主持完成WWF和國家林業局合作項目“長江中下游(五省一市)水鳥和濕地資源調查研究”所屬“江西省水鳥調查”專題,參著《長江中下游水鳥調查報告(2004年1-2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14] 2003年,主持完成WWF“長江中游淡水生態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項目所屬“鄱陽湖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專題。
[15] 2001-2002年,主持完成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項目“鄱陽湖國家級生態功能區建設發展規劃”項目所屬“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利用”專題。
[16] 1998-2002年,中方總負責人完成了歐盟科技合作項目(EU-INCO-DC)“Coastal and inland wetland in china and Pakistan:Colonial water birds as bioindicators of pollutant level sand effect”(合同號ERBIC18-CT98-0294)。
[17] 1998-2002年,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級重點攻關項目“江西農業鼠害防治技術及應用研究”。
[18] 參與完成了江西省科技攻關項目“中華鱉穿孔病研究”,獲2000年度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證書號:J-201-00-3-08-R06)。
[19] 1983-1988年,參加了“鄱陽湖區綜合考察和治理研究”(199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學術骨干完成了子課題“鄱陽湖銀魚產卵場的調查”和“鄱陽湖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及其產魚潛力的估算”。
[20] 另外還先后參加了江西武夷山、九連山、官山、馬頭山、鄱陽湖南磯濕地、九嶺山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廬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三清山和龍虎山(龜峰)等2個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綜合(動物資源)科學考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