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3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江西省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所馮雪嬌副所長文章:發揮大院大所作用 促進江西科技創新。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當前,科技賦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大院大所建設,拓寬與大院大所的合作,集聚高端科技人才,是推動江西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我省出臺的《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對深化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大院大所是指具有科研優勢的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研發團隊或大型企業集團的研發機構,是鏈接多方的“最強大腦”和高端資源,既是科技研發平臺,也是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平臺。與大院大所深化合作,引進科技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在贛轉移轉化,既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參與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省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靠大聯強、借梯登高、引育并舉,引進了一批大院大所在我省建平臺、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培育了一批高水平高校院所。但我省高端科研機構規模偏小、高層次人才偏少、研發力量偏弱等短板依然存在,亟需緊扣科技與人才兩大目標,提能級、促交流、聚人才。
進一步提升“大院大所”建設能級。積極推動大院大所融入我省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一方面,做優存量。貫徹落實《關于促進江西省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加強已有的新型研發機構管理,建立分類支持機制、評價評估、退出機制,重點建強同濟大學汽車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等研發機構,鼓勵其促進自身供血體系建設,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圍繞江西“1269”行動計劃中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的發展,持續加大引進共建高端研發機構力度,擴大大院大所、央企名企“朋友圈”。發揮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稀土集團龍頭帶動作用,吸引和推動更多大項目、大平臺在贛落地。瞄準前沿及高端創新領域,支持和鼓勵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與國家級大院大所在江西合作共建智力密集、資源集聚的重大創新載體。
拓寬科創平臺合作渠道。對外交流是走出去、引進來的關鍵舉措。一是編織合作紐帶。持續做強“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及高端人才進江西活動”“廬山對話”等活動,重點依托我省24個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深化龍頭企業與國家級大院大所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二是拓寬合作渠道。充分利用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江西研究院橋梁平臺,高質量舉辦院士專家咨詢會,開展院士專家江西行活動,推動“軟科學”變身“硬科技”,加快促成包括新一代電池材料研發及產業化等大院大所的重大技術合作項目簽約,推動一批大院大所產業技術成果落地,助力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促進企業和人才“雙向奔赴”。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人才是服務發展的第一資源。大院大所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涵養人才資源的沃土,要加速打造“人才生態圈”,推動企業與人才“雙向奔赴”。一是構筑聚才用才“蓄水池”。瞄準大院大所人才“金礦”,堅持以國家級創新平臺、雙一流高校、領軍企業等為主陣地,著力吸引一批在行業內有影響力、技術研發水平領先的頂尖技術團隊落地江西、服務江西。不斷推動從吸引人才到成就英才轉化,主動鏈接大院大所人才資源,以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為抓手,通過“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家”等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吸引高水平研究團隊深度融入我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二是打通人才流動“雙向道”。大力推廣省級科教、產業部門人才雙向交流制度,高標準遴選一批領軍企業家到我省高校院所擔任產業副校(院、所)長,選派一批大院大所科技人才掛任龍頭企業“科技副總”。發揮高校院所“身份”優勢和地方服務優勢,大力推進落戶在高校、創業在園區的“雙落戶”制度,聚力實現“引進一個團隊,集聚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業,催生一大產業”良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