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我院科技戰略研究所曾雪真博士理論文章: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F將全文轉載如下:
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我省要在強化科技引領、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體現新作為。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尋求技術要素革命性突破。一是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水平。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資源,推進國家級創新平臺提質增效,圍繞稀土、有色金屬等我省優勢領域,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引導省內高水平科技創新力量創建國家實驗室研究基地,將其打造成為引領區域科技創新的帶動力量。加快推進省實驗室體系建設,圍繞我省“1269”行動計劃重點產業鏈,在食品、醫藥等領域籌建一批特色鮮明的省實驗室。通過打造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匯聚一批頂尖研發團隊,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設高標準技術市場,加強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能力建設,增強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業務能力,做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二是一體化推進科教強省戰略,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梯隊。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持續優化“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產業技術人才”結構體系。主動對接高水平科研力量,以項目、平臺、產業等優勢核心資源為牽引,發揮智庫峰會品牌效應,加快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厚培青年科技人才,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結合實際需求凝練科學問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原創、前沿、交叉科學問題研究。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打造一批與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結構素質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的產業技術人才“贛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一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進步快、資源再配置效應顯著,能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對鋰電新能源、半導體材料、虛擬現實等在新興產業賽道上已經形成良好發展勢頭的產業,要促進資源要素加速集聚、合理布局,提升核心競爭力,放大我省在全國產業版圖中的比較優勢。同時,要充分發揮新興產業通過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形成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帶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二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對具備相當規模但層次偏低的傳統產業,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機遇,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技術改造、工藝提升、設備更新、產品迭代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支持優勢頭部企業建設數字賦能平臺,驅動行業數字化生產與供應鏈的變革,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從單項突破向集成融合轉變,推動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三是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未來產業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有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瞻性和先導性產業。對在未來產業方向上看得準、有潛力的產業鏈,要抓緊搶位布局,分領域、分專業引進高端科研力量,努力培育更多發展新動能。豐富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以先行先試的方式豐富完善未來產業應用場景,構建未來產業生態。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一是構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暢通生產要素流通渠道。堅持以要素稟賦結構為基礎,合理安排產業、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政策制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生產要素從產業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流動的壁壘和障礙,加強產業上中下游融合與協作,確保資本、勞動力和中間品等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間和產業間無障礙流動,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二是供給側需求側雙向發力,推動資源配置效率變革。在供給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補短板與鍛長板相結合,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等企業的單點突破能力,打造非對稱性競爭優勢。發揮需求側對于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和高品質服務的支撐作用,針對細分領域布局建設應用場景,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示范應用和迭代升級,為產業創新提供充足的市場空間。三是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引導優質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集聚。完善分配機制,激發勞動、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充分體現知識密集型生產要素的市場價值和社會認可。優化金融服務功能,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好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組合拳”,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先進技術推廣應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