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我院科技戰略研究所鄒慧名譽所長文章:打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引擎”?,F將全文轉載如下: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并進一步豐富完善其核心要義、主要特征,使之逐步發展成為我們黨關于生產力的新認識、新理論。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進一步明確了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當前,我省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提質提效期、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期,正處在厚積薄發、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現實所需,更是未來所向。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要深入實施科教強省戰略,打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引擎”,推動形成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支撐引領江西高質量發展。
增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源頭供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鳖嵏残约夹g和前沿技術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和源頭供給。一方面,要強化顛覆性技術“儲備庫”建設。探索設立省級顛覆性技術創新專項、建設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長期目標驅動的基礎研究,加強柔性電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等顛覆性技術攻關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前沿技術預見。在做強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主導產業同時,依托稀土、鎢、鋰云母礦等資源、產業和創新基礎資源,充分發揮院士專家智力優勢,科學前瞻預見、精準識別具有使命導向和戰略意義的重大源頭技術、前沿技術、未來技術,瞄準新型燃料電池、柔性電子、稀土功能材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金屬新材料、元宇宙等關鍵技術,培育創新“核爆點”。
強化孵化新質生產力的載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碑斍暗慕洕鲩L正由傳統的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變革,迫切需要強化人才、平臺等載體支撐。一是大力引育頂尖創新團隊。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自主開展人才團隊建設改革,強化全省人才梯隊建設。要建立“院士常來、團隊長駐”的合作機制,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團隊在贛建立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等。二是全力打造高端創新平臺。要聚焦我省新興產業和區域特色重點產業需求,加強省重點實驗室積分制管理,推動技術類創新平臺優化重組,主動融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創建有色金屬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銅基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引進落地一批國家級高能級平臺。三是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共同體。全面加強創新資源的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優化配置,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投資,共建面向前沿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概念驗證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場景創新實驗室、未來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形成集跨界創新、人才培養、無縫轉化和科技投資于一體的“四鏈融合”機制,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創新高地打造面向未來的創新共同體。
暢通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轉化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睍惩苿摮晒D移轉化渠道,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決策者”“出題者”“引領者”“出資者”的多重作用,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產學研新模式,明確界定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責、權、利,探索通過成果權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創新成果,深度暢通產學研融合的機制障礙。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科技孵化體系建設。持續開展孵化載體提質計劃,大力推進市場化、專業化的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孵化機構建設,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耐心資本孵化等新模式,促進技術和數據要素流通并與資本等要素深度融合,支撐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和硬科技孵化,加速帶動創新創業能級躍升。
推進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制度創新。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必須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配的管理機制、科研范式和創新組織模式。首先,要著力深化管理機制改革。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健全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科技評價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其次,要健全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全力破除對學歷、資歷、頭銜等評價導向,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省級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急科技攻關中“挑大梁”“當主角”,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機會和更寬闊平臺,厚植人才沃土,營造創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