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江西日報》理論版刊登我院科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馮雪嬌理論文章:提升江西新能源產業鏈水平?,F將全文轉載如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將推動新能源產業從補充能源逐步過渡為替代能源乃至主導能源。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江西要“著力建設全球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聚區”。目前,全省新能源產業形成了以鋰電、光伏為重要發展方向,風電、氫能等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2022年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在國家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背景下,江西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全力打造全球新能源材料產業集聚區,提升我省新能源產業鏈能級水平。
找準定位,推動地區產業協調發展。面對新能源蓬勃發展形勢,全省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統籌布局。各設區市要根據資源、區位、產業等優勢,立足實際,走特色發展之路。建議鋰電產業鏈以宜春為核心區,發揮當地鋰云母礦資源特際,走特色發展之路。建議鋰電產業鏈以宜春為核心區,發揮當地鋰云母礦資源特色,以新余、贛州為重要發展區域,依托龍頭企業,全方位布局;光伏產業鏈以上饒和新余為核心區,全方位布局光伏產業人才、平臺、重大項目等創新要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以南昌為核心區,以贛州、上饒為重點發展區,撫州、宜春、新余為輻射區,支持乘用車和商用車雙軌道發展,走協同創新之路。同時,要積極謀劃布局氫能產業。立足于石油化工、鋼鐵、有色等產業基礎和行業需求,深化綠色低碳制氫體系,大力推進氫能重卡、氫能礦卡、氫能船舶、氫能公交車等應用場景建設。因地制宜布局“風光(水)儲能+固態儲氫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等能源新業態新項目建設。積極開展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產設施建設,布局固態儲氫+微電網融合示范項目。
突出特色,做大做強鋰電產業鏈。江西鋰礦資源豐富,吸引了一批頭部企業在江西謀篇布局,下一步要突出鋰電特色,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做強鋰電產業鏈,加大鋰電關鍵材料研發力度,尤其是在三元正極、硅碳負極等高精尖材料研發方面做好專利布局,推動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突破。補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引導、支持相關企業在江西布局業務,實現電池、電機、電控全覆蓋。同時,布局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謀求先發優勢。隨著鋰電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我國鋰動力電池將迎來“報廢潮”,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綜合回收將成為必然趨勢,成為新的經濟藍海。建議我省搶抓機遇,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做出優勢,打造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基地。
龍頭帶動,提升產業協同創新能力。貫徹落實《關于做優做強我省鋰電新能源產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利用好行業頭部企業在江西布局重大項目的機遇,發揮優勢企業的核心牽引作用,拓展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產品目錄,提升產能利用率。圍繞龍頭企業梳理原材料、銷售端、供應鏈等配套情況,強化上下游協同攻關,精準策劃生成一批產業鏈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配套項目。推行“龍頭企業開單、政企聯手招商”等招商方式,創新工作機制,引進一批產業鏈填平補齊的好項目,配套推動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同時,抓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協同創新。注重光伏產業鏈、鋰電產業鏈的構建與配套,不斷優化上饒、新余、宜春等設區市現有的相關產業政策。聚焦鋰電、光伏,突出抓龍頭企業,帶動大中小企業協同;抓產業協作,促進上下游貫通;抓關鍵替代,維護供應鏈穩定??h(市、區)財政可依據龍頭企業協作配套銷售額或委托加工費、中小企業為龍頭企業配套加工產值或加工費的一定比例,分別給予相應補助。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鑒于企業的研發創新投入較大,地方政府也應當提升研發獎勵力度,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精準引才,注重本土人才引育。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強本地人才的培育。緊跟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建議新余、上饒、贛州、宜春等設區市高校、職業技術(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要與當地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開設“回爐再造班”,幫助本土人才緊跟前沿知識和技術,熟練掌握所屬行業技能。鼓勵地方政府與高校長期開展職業培訓,為基層員工打通上升通道。根據光伏、鋰電等新能源產業需求,省市縣聯動,制定符合地方實情的產業工人引育政策,有條件的縣(市、區)可以出臺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引進政策。針對企業工匠人才、中高層管理人才,設立人才專項補貼,幫助企業留住、用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