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獼猴桃研究團隊,在‘金艷’獼猴桃類黃酮生物合成及其潛在的分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Scientic reports》(中科院2區,IF 4.3)上在線發表。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毛積鵬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王小玲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到目前為止,獼猴桃的多種代謝物成分已經被闡明。然而,獼猴桃不同組織中黃酮類化合物的鑒定和分析報道卻很少。本研究采用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聯合技術對‘金艷’獼猴桃的根、莖、葉和果實組織進行了測定與分析,探討了類黃酮化合物在獼猴桃不同組織中的差異積累和潛在的分子調控機制。結果表明,在‘金艷’獼猴桃中共鑒定出301種類黃酮化合物,且在4個組織中的富集模式差異顯著,其中葉組織中的類黃酮組分含量最為豐富、其次是莖、果實和根組織。通過轉錄組測序分析共鑒定出84個可能參與類黃酮生物合成調控的結構基因,其中5個LAR、2個DFR和1個HCT基因的表達水平與16個類黃酮的積累顯著相關,并共同定位在類黃酮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此外,還鑒定出2362個轉錄因子,主要包括MYB、bHLH、ERF、bZIP和WRKY,其中bHLH74、RAP2.3L/4L/10L、MYB1R1和WRKY33的表達量與25、56、43和24種黃酮類化合物顯著相關。本研究將豐富獼猴桃的代謝組學數據,為獼猴桃的定向遺傳改良和醫藥工業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了江西省科學院人才項目(2022YRCC001)、江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1YSBG21019)、江西省科學院院基礎人才項目(2022YJC2001),和江西省科學院博士項目(2022YYB01)的共同資助。
上一篇:2021年生物資源研究所科研獎勵
下一篇:已經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