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和井岡山分院獼猴桃研究團隊,在‘紅陽’獼猴桃果肉色澤和風味品質形成及其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foods》(中科院2區,IF 5.2)上在線發表。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毛積鵬副研究員和分院院長高柱共同第一作者,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王小玲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紅陽’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cv Hongyang)果肉主要由外部黃色果肉(LR)和內部紅色果肉(HR)組成,關于這兩部分在色澤和風味品質差異及其調控機制尚不明確。研究團隊通過采用廣泛靶向代謝組學技術手段在‘紅陽’獼猴桃果實中共鑒定到了1001中代謝物,其中211中代謝物在HR中的積累水平顯著高于LR,主要包括包括69種黃酮類、53種酚酸類和38種萜類,而檸檬酸、奎寧酸、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關鍵風味物質在HR和LR中的積累水平無顯著差異??臻g代謝組學可視化結果發現,酒石酸和莽草酸的積累水平在采后軟化過程先上升后下降,檸檬酸和蘋果酸的含量水平則持續下降,可溶性糖的含量持續性上升。轉錄組測序分析鑒定到了23個與果肉顏色和果實品質形成相關的候選基因,并利用qRT-PCR技術進行了驗證。本研究為闡明獼猴桃果肉顏色和果實品質形成的潛在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了江西省科學院院基礎人才項目(2022YJC2001),江西省科學院博士項目(2022YYB01),江西省科學院人才項目(2022YRCC001)和江西省科學院包干制項目(2021YSBG21019)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