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贛科發〔2023〕1號
各設區市科技局、贛江新區創發局,各有關單位:
現將《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西省科學技術廳
2023年2月24日
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大力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加快推進創新江西建設,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堅持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以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為目標,以顯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為主線,著力增強區域創新協同力、創新平臺引領力、技術攻關硬實力、企業創新競爭力、科技人才創造力、科技治理支撐力,大幅提高科技供給水平,加快建設江西特色全域創新體系,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新篇章提供堅實支撐。
(二)行動目標
到2025年,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初步成型,科技創新對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更好賦能現代化江西建設。全省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持續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創新型企業集聚態勢加速形成,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合作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生態日益優化,江西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位勢明顯提高。力爭綜合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6%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速14%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2.6%,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3%,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00億元,新增國家級平臺載體9個以上。
二、重點行動
(一)區域創新協同力升級行動
按照聚焦重點、全域聯動的原則,以南昌、贛州兩個創新資源富集區為引領,以科技園區、科創城、創新型市縣躍升發展為重要支撐,充分發揮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創新格局。
1.強化南昌在全省科技創新中的核心地位
落實強省會戰略,建立省市聯動機制,統籌資源支持南昌未來科學城建設中部地區數字經濟創新引領示范核心區,打造成中部科創總部聚集區、高端智造先導區和場景應用示范區;依托國家虛擬現實制造業創新中心、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引育虛擬現實龍頭企業,打造VR產業科創基地。高標準建設中國(南昌)科學島,打造有影響力、有創新力、有特色亮點的省實驗室。加快建設虛擬現實、食品、復合半導體、中醫藥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到2025年,南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8%以上,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
2.建設贛州科技創新副中心
支持贛州聚焦稀土產業特色領域,依托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稀土集團、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骨干力量,加快構建稀土技術創新體系,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稀土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超前布局生物醫藥國際前沿領域,支持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等建設國家級生物醫藥創新平臺,加快推進“12345”醫藥創新工程,促進醫藥產業一體化發展,打造國內一流的生物醫藥科創中心。到2025年,贛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5%以上,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
3.構建各具特色的創新高地
(1)促進自創區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強化省級層面統籌指導,持續完善“領導小組+工作專班”的一體化組織體系,研究制訂自創區條例;制定自創區重點工作任務、重點改革舉措、重大科技平臺、重大科技項目等年度“四重清單”,加強監測評估和專項資金支持。完善高新區發展配套政策、考核評價辦法,建立工作交流培訓機制,加強動態監測和分類指導;支持省級高新區爭創國家高新區;優化省級高新區認定標準,支持市、縣(區)高起點布局一批省級高新區。到2025年,力爭自創區總營收超過10000億元,上饒高新區獲批國家高新區,新增3家省級高新區。
(2)做大做強農業科技園區。加大對農業科技園區創新主體培育、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創新開放合作、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點推進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升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持撫州、鷹潭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到2025年,力爭井岡山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獲批。新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1家。
(3)高標準建設十大科創城。落實《江西省科創城創新發展建設指引》,支持科創城結合創新發展需求,爭取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布局高水平實驗設施、創新基地等,重點招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高端技術人才,建設成為全省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的主陣地。到2025年,推進十大科創城培育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5個。
(4)推進創新型市縣建設。建立省市聯合推進機制,加強創新能力監測,精準支持南昌、萍鄉、景德鎮、新余等國家創新型城市進位趕超,支持撫州、九江、鷹潭等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井岡山國家級創新型縣(市)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創建國家級創新型縣(市)。按照重點開發區、農業主產區、重點生態區功能定位,打造具有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的省級創新型縣(市、區)。到2025年,力爭已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提升,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縣(市)2個。
(二)創新平臺引領力升級行動
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統籌創新平臺“國家隊”“江西隊”能力建設,加快構建一支使命驅動、任務導向,既體現國家意志又具有江西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4.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
(1)爭創國家實驗室基地。深入挖掘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資源,探索國家實驗室江西基地建設路徑。到2025年,爭取建設國家實驗室江西基地2-3個。
(2)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聚焦優勢產業需求,整合省內優勢科技資源,探索與省外科研力量聯合共建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制定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的政策措施。到2025年,推進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6-8個。
(3)高標準建設省實驗室。加快復合半導體材料、食品、稀土等優勢領域省實驗室建設。推動省實驗室與省重點實驗室統籌協調、融合發展。到2025年,力爭新建省實驗室3-5個。
(4)優化重組省重點實驗室。通過“提升、調整、整合、撤銷、新建”方式,對省重點實驗室體系進行優化重組,探索實施“積分制”,建立“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機制。到2025年,省重點實驗室總數控制在200家左右。
5.完善技術創新中心體系
(1)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定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進工作時間表、路線圖,聚焦稀土、中醫藥等特色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到2025年,推進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個。
(2)優化省技術創新中心布局。聚焦產業鏈技術創新需求,布局建設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健全評價指標體系和動態監測制度,組織實施績效評價。強化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評估和動態管理,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設。到2025年,力爭建設省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7個左右,實現重點產業鏈省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全覆蓋;新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1-2個。
6.強化科研基礎條件支撐
(1)推進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加快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設施預研中心、發酵工程基礎設施等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廬山國家植物園申建,推動超算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學數據中心、資源庫等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到2025年,力爭廬山國家植物園獲批,建設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1個、省科研基礎設施7個、省實驗動物生產基地6個。
(2)提升開放共享服務平臺功能。不斷擴大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范圍,制定基礎條件平臺開放共享辦法,編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開放共享清單。探索開展資源入網—開放共享—運行監測—績效評價的全周期管理,推動落實后補助政策。到2025年,力爭推動開放基礎條件平臺20家,省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臺入網儀器數增加30%以上。
(三)技術攻關硬實力升級行動
以重點領域戰略需求為導向,建立“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成果轉化—產業集群”鏈式創新體系,加快探索新型舉國體制,集中精銳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大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7.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
(1)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強學科建設,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給予更多資源傾斜,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江西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爭創數學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1個。
(2)制定基礎研究任務清單。強化與學科領域專家、工程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和企業家對接,瞄準農業、材料、能源、信息、制造、資源環境、生命健康以及管理科學等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凝練形成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任務清單。到2025年,滾動編制2張任務清單。
(3)優化基礎研究支持機制。建立國家、省、市自然科學基金聯動支持機制,爭取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引導地方政府、相關行業或企業與省自然科學基金設立聯合基金。對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化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體系。到2025年,力爭新獲國家杰青項目2項、優青項目10項,設立聯合基金2個以上,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5%。
8.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1)加強重點領域研發布局。圍繞元宇宙、石墨烯材料、新型儲能、增材制造、功能食品等未來產業,航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中醫藥、綠色食品、低碳等優勢特色產業,有色金屬、建材、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梳理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問題清單。
(2)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積極對接、謀劃爭取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的攻關項目,鼓勵各類創新主體牽頭承接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構建省市聯動、多部門協同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探索“科創+產業”產學研用協作模式,實施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帶動性強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實現新技術、新工藝的突破和迭代更新。到2025年,力爭實施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5項以上,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項以上;實施省級重大科技研發項目30個左右;新增實施“科技+”聯合計劃項目3-5類。
(3)發揮科技創新聯合體作用。優化聯合體運行機制,突出龍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市場評題”模式。賦予牽頭企業對所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的技術路線制定權、攻關任務分解權、參與單位決定權、經費使用自主權。到2025年,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50項以上,開發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創新技術和產品。
9.提高科技成果質量和轉化水平
(1)催生高質量科技成果。扎實做好國家科技獎后備項目的遴選、培育和跟蹤服務工作。暢通申報渠道,優化省科技獎評選的規則、流程及專家庫。鼓勵社會力量設獎,擴大國家、省科技獎優質項目來源。到2025年,每年遴選出有競爭力的國家科技獎后備項目10項左右,力爭每屆獲國家科技獎2項以上(其中主持1項)。
(2)建設高標準技術市場。加強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培育,強化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績效考核激勵。聯合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等組織、機構,籌備成立江西省技術市場協會。完善技術交易服務功能,進一步做大“江西省網上常設技術市場”。到2025年,推進建設國家級和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0家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
(3)壯大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隊伍。加快培養技術經紀人,推動建立技術經紀人職稱制度。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千百萬”幫扶行動,深入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健全科技人員幫扶企業創新和鄉村振興機制。到2025年,力爭培育技術經紀人2300人以上,推動選派省級企業科技特派員500人次、農業科技特派員4000人次。
(4)落實成果轉化配套措施。推動《江西省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方案(試行)》落實。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機制,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排行榜,加強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能力建設。發布年度全省十大創新成果。
(5)組織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組織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路演行動江西專場活動,推進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西落地。面向全省征集、遴選代表性科技成果,積極舉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專題路演活動。組織開展中國(江西)公共安全創新創業大賽。到2025年,力爭組織承辦各類活動10次以上,促成成果落地轉化30項。
(6)支持場景應用示范。深入推進“03專項”成果試點示范提質增效,積極建設移動信息網絡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布局5G和6G技術、大數據、空天地一體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應用場景。建立“場景需求分析-場景資源征集-機會清單發布”工作機制,定期發布場景創新清單。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數字能力轉型培訓,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建設重大創新應用場景60個。
10.驅動產業創新升級發展
(1)支持發展未來產業新賽道。圍繞省“3+3”未來產業布局,爭取未來產業相關科技專項在江西試點。支持建設未來產業研究院。制定支持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創新試驗區建設試點的政策措施,支持高新區、大學科技園聯合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創新試驗區,探索“學科+產業”孵化模式,形成“前沿研究+技術溢出+科技創業”的未來產業孵化鏈條。到2025年,建設省級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創新試驗區)1-2家,力爭籌建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未來產業創新試驗區)1家。
(2)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系統梳理全省高新區產業鏈,繪制產業地圖,推動重點領域產業鏈強鏈補鏈。實施省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試點,加快形成若干規模效益顯著、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產業服務體系完備、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持以高新區為區域重點,爭創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到2025年,新增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2-3個。
11.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1)構建多層次科技金融支持體系。全面落實《關于發展科技金融支持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加快完善信貸、債券、擔保等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白名單”,大力提升“科貸通”運行質效,促進“科技研發貸”“科技成果轉化貸”“人才貸”等金融產品開發。支持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及主板等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到2025年,推動“科貸通”貸款累計發放額突破200億元,在貸余額達到50億元,培育并推薦5家以上科技型企業進入省上市備選企業庫。
(2)加強科技項目與金融服務的協同聯動。加快設立和運營省科技創新基金及區域子基金和重點領域子基金,積極籌備省科技成果轉化子基金。鼓勵各地建立科技項目與金融服務聯動支持機制,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和重大科技項目引進落地。
(四)企業創新競爭力升級行動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加速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向創新鏈前端攀升,強化企業創新全過程主體地位,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12.大力培育科技領軍企業
(1)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庫。研究制定科技領軍企業管理辦法,明確科技領軍企業標準,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庫。實施科技領軍企業領導掛點服務機制,梳理企業項目需求清單,給予重點支持。到2025年,力爭培育科技領軍企業1-2家,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庫企業達到50家。
(2)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技術研發平臺。引導科技領軍企業通過研發眾包、內部創業等方式,向中小微企業開放創新資源。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地位,優化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管理,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到2025年,力爭形成3-5個大中小企業融通典型案例。
13.推動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量質雙升
(1)優化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培育機制。加快實施全省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建立省市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聯動培育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召開高峰論壇等多種形式的大會,持續發布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榜單。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建設獨角獸、瞪羚企業訓練營,提供商業模式優化、資本對接、場景拓展等精準服務。到2025年,力爭推動培育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800家,其中,獨角獸企業4-5家。
(2)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流程,促進認定申報常態化、服務便利化、管理規范化。開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評價,編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報告。到2025年,力爭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0家。
14.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
重點支持面向前沿性、顛覆性、突破性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創業,通過定期召開人才、技術、資本對接會和創業大賽,挖掘科技創業項目。實施孵化載體提質計劃,支持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硬科技孵化器,探索“投資+孵化”新型創新模式,孵化一批有成長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強孵化載體分類指導、運行評估和動態管理。到2025年,力爭培育國家級孵化載體(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10個,入國家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7000家。
15.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1)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按照有場地、有人員、有投入、有裝備、有成果的標準,引導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建立各類研發機構。支持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每年選擇若干研發機構進行重點培育。到2025年,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40%以上,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2)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定期舉辦企業創新政策解讀宣貫會,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力度。推動各地持續完善企業創新積分制工作機制,復制推廣南昌高新區企業創新積分制經驗,精準支持企業研發創新。到2025年,力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達到4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1.5%。
(五)科技人才創造力升級行動
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持續優化“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引育體系,加大力度培養、引進、用好科技人才,著力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
16.強化科技人才政治引領
繼續實施科技系統聯系服務科技人才制度,持續開展“夜話科學家”活動。常態化開展科技人才國情研修和海外人才國情咨詢(文化體驗)活動。廣泛宣傳科技人才先進典型事跡,講好“人才愛國奮斗故事”。到2025年,每年舉辦1-2期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情研修班,舉辦2-3期海外人才國情咨詢(文化體驗)活動,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試點建設1-2個海外人才研修基地。
17.完善科技人才梯次引育體系
(1)多措并舉引育院士。積極參與江西智庫峰會等活動,與院士專家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對在贛全職院士,在科技項目、創新平臺、科研經費等方面給予“一人一策”支持。到2025年,力爭協助省委人才辦引進全職院士2-4人、新增本土院士1-2人。
(2)加快培育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優化實施省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培育項目,將具有重大創新創業前景和發展潛力的優秀中青年人才納入支持范圍。支持科技領軍人才牽頭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科技創新團隊。對“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優先支持科技領軍人才申報國家和省科技獎。到2025年,力爭新增國家級人才20人,遴選支持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40名左右。
(3)選培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優化升級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面向科研生產一線和企業,遴選支持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作為帶頭人,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開發。到2025年,力爭新增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70人。
(4)厚培青年科技人才。在省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支持40周歲以下科技人才擔任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平臺基地、重點攻關課題負責人。到2025年,力爭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40周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不低于60%。
(5)大力引進海外人才。更大力度實施省高層次和急需緊缺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引導用人單位發揮主體作用,搶抓海外人才回流“窗口期”,加大力度引進“高精尖缺”海外人才。到2025年,力爭新增高層次和急需緊缺海外人才200人,在贛工作外國專家不少于1000人。
(6)引聘“科技副總”。組織實施“科技副總”專項計劃,探索“科技副總”引才機制,引聘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領軍人才到省內規模以上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到2025年,引聘“科技副總”不少于400名。
(7)集聚頂尖創業人才團隊。聯合高新區組織實施頂尖創業人才團隊引進專項行動,聚焦科技前沿、未來產業等方向,面向海內外招引頂尖創業人才團隊來贛開展硬科技創業。到2025年,推動引入頂尖創業人才團隊不少于30個。
18.搭建引才引智平臺載體
(1)建設創新引智平臺。以江西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為基礎,依托國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大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培育力度,著力建設國家創新引智平臺。到2025年,力爭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實現零的突破,新增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2個。
(2)開展引才引智活動。充分發揮市場主導和用人主體作用,支持各創新主體開展海外人才江西行、海智惠贛鄱、智薈贛鄱等引才引智活動,參加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等國家、省組織的省外、國(境)外招才引智活動。支持科技人才因公出國(境)培訓,對接世界科技前沿,學習先進技術和理念。到2025年,力爭每年舉辦或參與各類引才引智活動不少于3期。
(六)科技治理支撐力升級行動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為著力點,運用更有力度、更有溫度、更有精度的科技治理手段,營造更加優良、高效和寬松的創新環境。
19.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1)優化科技計劃體系布局。對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全面梳理、系統完善省級科技計劃體系,進一步明晰各類科技計劃定位、主要任務和重點方向,建立全區域、全鏈條、全主體、全要素的科技計劃體系。完善規劃、任務、資源、政策銜接機制,一體化配置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到2025年,省級科技計劃體系更加科學、高效、穩定,科技資源匹配更加精準、聚焦。
(2)創新項目管理機制。推動科技項目從“征集申報”向前端延伸,定期征集項目需求,建立由行業部門、產業界、專家智庫等多方參與的項目指南形成機制。鼓勵科技領軍企業或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提出重大科技項目研究方向。按照不同類別計劃項目的特點和要求,推行直接委托、公開競爭、“揭榜掛帥”“賽馬”“懸賞制”等多元化項目組織方式。優化項目管理流程,加強項目執行關鍵節點調度,確保當年完成下一年度科技計劃。落實年度工作報告和科技報告制度。推動科技項目分類評價,綜合運用年度評估、中期評估等方式,給予階段性資金支持。將人才引育作為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重要考核評價指標。強化項目管理專業機構建設,完善省科技評審咨詢專家庫。到2025年,構建全方位、全流程、全覆蓋的科技項目績效管理體系,力爭實現可用在庫專家人數超10萬人。
(3)推進科技管理數字化改革。推行“一表多用”“不見面評審”等制度,加快建設江西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統籌科技計劃管理各項業務需求,加強與贛服通、贛政通等省級服務平臺和各市政務服務平臺對接,實現科技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科技數據資源共享。到2025年,建成集“一個門戶”“六類應用”“三大中臺”為一體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統。
20.創新科研院所發展機制
(1)建立科研院所現代化運行管理機制。實施省級科研院所改革試點,優化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林科院運行機制。推動有條件的行業領域科研院所進行優化重組,探索將部分市、縣屬科研院所整合成為省級科研院所分支機構或研究基地。鼓勵有條件的省級科研院所向市場化新型研發機構轉型,探索“一所(院)兩制”運行管理模式。到2025年,力爭形成可推廣的科研院所改革經驗1-2項。
(2)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優化省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管理,圍繞航空航天、數字經濟、中醫藥、稀土等領域,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方式,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到2025年,力爭培育示范效應顯著的新型研發機構20家左右。
(3)推進科研院所分類評估。建立以創新成效為導向的省級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分類評估制度,聯合省編辦、省財政廳、省人社廳出臺績效評估辦法,加強績效考核及結果運用。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撤、并、轉建議,推動“優勝劣汰”。
21.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1)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探索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推動落實用人單位評價自主權。減少“帽子”工程,調整對青年人才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標。探索實行人才舉薦制,拓寬人才發現引進渠道。持續開展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指導、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減負工作清單,大力開發和落實科研助理崗。擴大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范圍,推行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清單,總結評估并推廣賦權改革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到2025年,力爭形成可推廣的賦權改革經驗和做法5條,每年開發科研助理崗3000個以上。
(2)創新科技投入機制。全面落實《全社會研發投入強攻行動工作方案》,做好研發投入相關指標統計,建立健全研發投入體系。推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實施前資助、后補助、分期滾動、科技創新券等靈活支持方式,提高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用于研發活動的比例。到2025年,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2.6%,各設區市完成方案既定目標。
(3)強化科技監督與科研誠信建設。突出監督重點,強化科技項目監督,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項目實施、重大平臺建設等監督,及時查處科技活動違規、科研失信行為,提升科技項目實施績效。強化監督機制,堅持和完善定期檢查調度制度,探索省市聯動等多種行之有效監督方式,建立健全監督關口前移和強化跟蹤問效機制,推動業務處室落實項目跟蹤管理責任,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監督機制。增強監督實效,堅持激勵與懲處并重,加強監督檢查結果運用,將監督檢查結果與項目申報、資金分配、資格授予等掛鉤,營造激勵創新、倡導守信的良好創新環境。到2025年,力爭科技項目立項前科研誠信審核達到100%,重大項目監督檢查達到100%。
(4)加強科技安全治理。加大科技安全風險情報信息收集和研判,強化實驗動物安全管理、科技倫理審查監管。加強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和監督檢查,強化生物樣本庫監管和科學數據安全管理。指導省屬科研院所和有關科研單位增強引才安全意識,做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審查管理和跟蹤服務。
(5)完善落實科技政策法規。研究修訂《江西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江西省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指導推動設區市科技創新立法。落實《江西省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成效評估。強化政策宣傳解讀,在省政務服務平臺增設“科技政策查詢”等欄目,拓寬科技政策發布渠道。加強科普宣傳,建立普惠共享科普體系。到2024年,全面完成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目標任務。到2025年,推進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達15%。
22.構建開放創新生態
(1)推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加強國際科技聯合研究,組織實施“揭榜掛帥”重點科技合作項目,布局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支持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鼓勵外商投資在省內設立研發中心。組織參加深圳高交會、北京科博會等重大活動,支持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論壇等。到2025年,爭取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項以上;優化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5家以上;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2家以上;支持組織或參與重大科技交流活動20次以上。
(2)加強與國內科技發達地區合作。積極與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開展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對接融入G60科創走廊、光谷科創走廊,共同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共建長江中游科技創新共同體。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園區等在科技發達地區布局建設“科創飛地”,總結推廣一批“科創飛地”典型案例。到2025年,推動建立“科創飛地”30個左右。
(3)深化“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深入實施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支持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創新資源在江西建設分支機構。與中科院簽署新一輪省院戰略合作協議,有序推進中科院創新平臺、重大項目在江西落地。積極承辦中國工程院國際性、全國性高端學術活動。舉辦“廬山科學家論壇”,推動院士、專家、企業家與省內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對接。到2025年,力爭舉辦大院大所進江西活動3屆,廬山科學家論壇6期以上,引進產業導向的高端研發機構30家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全面建設創新江西專項工作組辦公室和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作用,確?!把芯空鎲栴}、真研究問題、產出真成果”,實現“投入問產出、花錢問績效”。
(二)強化能力建設
加強全省科技系統機關、事業單位隊伍統籌發展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建設黨性強、站位高、政策通、能成事、作風硬的高素質科技管理人才隊伍。強化干部隊伍梯隊建設,加大優秀年輕干部發現培養選拔力度,加強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訓與掛職交流。
(三)強化實施評估
強化責任分工,細化具體措施,建立年度工作臺賬,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形成實物工作量,采用“鏈條式工作法”,確保各項工作高效推進。加強實施情況監測評估和督查,把創新工作成效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營造你追我趕、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政策原文下載:關于印發《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