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4日,由中國生態學學會、江西省生態學會聯合主辦,井岡山大學承辦的第二屆(2023)江西省生態學大會在吉安市井岡山大學隆重召開,大會主題為“生態科學技術創新與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魏輔文特地發來賀信,中國生態學學會秘書長鐘林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孫衛民、省科學院副院長魏國汶、井岡山大學黨委書記胡春曉等出席大會并致辭。會議由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輝民主持。來自中國科學院、省內外從事生態學教學、科研、生產、管理等各個領域的48家單位的200余名代表出席大會,共同探討生態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
魏輔文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和國家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江西山清水秀,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江西省生態學大會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本次大會主題高度契合國家和我省生態發展的戰略需求,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學術研討、經驗交流,相信必將為“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建設提供思想智慧,為江西綠色發展和“兩山轉化”等提供有益參考。希望能夠與各位生態學同仁們共同努力,繼續為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為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做出更大的貢獻。
胡春曉書記指出,在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第二屆(2023)江西省生態學大會由井岡山大學承辦,充分體現了中國生態學學會、江西省生態學會對我校的厚愛與肯定。生態學大會的召開,是我校生物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建設的一件大事,希望通過生態學大會的平臺,促進生態學前沿進展交流,展望生態學學科未來發展方向,進一步促進我校生物學、資源與環境等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再上新臺階。
鐘林生秘書長指出,本次江西省生態學大會的召開是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從雙碳戰略、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森林生態、國家公園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方向,共同探討和總結新時代江西省生態學研究理論方法、應用實踐和發展方向。期待大家廣泛交流,積極分享,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獻計獻策,并推動生態學科建設與理論方法創新。
孫衛民副主席指出,江西省生態學大會是省生態學會推出的一項品牌學術交流活動,旨在促進生態學及相關學科的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給江西省生態學科研、教學和實踐者搭建交流學術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平臺,必將推動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深入開展,助力江西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魏國汶副院長介紹了江西省科學院在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優勢學科發展情況。指出江西省生態學會自成立以來,在省科協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生態學學會的指導下,以及依托單位江西省科學院歷任領導的支持下,以生態學科發展和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為導向,逐漸成為我省發展生態學科技事業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通過此次大會,希望省內外專家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出謀劃策,集智助力江西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會上,杭州師范大學董鳴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吳永紅研究員分別以“克隆植物與生態恢復修復”“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周叢生物及其養分調控功能”題做了特邀報告。河海大學張奇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輝民研究員、省農業科學院彭春瑞研究員、南昌大學鄭博福教授、井岡山大學鄒小明教授、江西財經大學胡海勝教授、江西農業大學方向民教授等分別作了“鄱陽湖水文生態研究現狀與趨勢”“紅壤丘陵區低效人工林結構優化與功能提升研究”“江西紅壤研究與生態開發”“生態產品產業與文化體系構建”“南方紅壤區磺胺類抗生素環境風險及污染控制研究”“城市旅游業碳中和能力評價研究——以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為例”“森林管理對亞熱帶人工林土壤質量的影響及調控”大會報告。
《2023江西省生態學大會論文集》收錄論文摘要67篇,內容涉及國家公園建設、鄉村振興、農業生態、森林生態、濕地生態、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雙碳戰略與溫室氣體排放等。
51位生態學專家及研究生在5個分會場作了專題報告,分會場包括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濕地生態、森林生態、雙碳戰略與溫室氣體排放、生態文明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專題報告包括“武夷山國家公園旗艦種黃腹角雉種群保護研究” (程松林)、“江西省蜘蛛多樣性研究”(劉科科)、“導電材料介導直接種間電子傳遞強化厭氧消化機制研究”(胡玉瑛)、“鄱陽湖濕地生態健康評價研究”(陽文靜)、“菌-根共生與森林養分循環”(寇亮)、“油茶林土壤酸化:過程、機制與影響”(張令)、“亞熱帶森林倒木分解碳釋放及其驅動因素”(吳春生)、“點鏈面網緯度的產業生態系統工程研究”(田西)等。
大會表彰了“鄱陽湖沉水植被退化對鳥類的影響”(王文娟)、“蛛聯庇禾——水稻零農藥種植技術研發與應用”(肖永紅)、“鄱陽湖水體微塑料點源污染控制及其固碳資源化研究”(章萍)、“黑臉噪鹛三階社會體系的生態適應研究與思考”(柯坫華)“柑橘全爪螨生態調控 RNAi 分子靶標研究——脂質代謝通路關鍵基因 ELO 的功能分析”(王宏燕)、“不同生境入侵植物水花生碳排放對氮磷輸入的響應”(余雅迪)、“石灰巖山地不同生境淡竹的養分特征及其生理適應”(吳姝瑾)“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服務及水生態空間的時空格局與驅動機制”(何劉潔)等優秀青年和研究生學術報告。
會議還為評選出的第二屆“江西省青年生態優秀科技工作者”獲得者寇亮、劉科科、張令、何亞芬(女)、胡玉瑛(女)、田西、陽文靜(女)、吳春生等8人進行了頒獎。
河海大學張奇教授在會議學術點評時指出,本次會議學術交流涉及主題廣泛且符合國家和江西省發展戰略需求,一大批研究生做了精彩匯報,代表了江西省生態學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年華研究員認為,本次大會是繼2018年9月在南昌召開的首屆江西省生態學大會后,江西生態學領域的一次高層次、高水平大型學術交流會,為生態學工作者搭建了各類成果展示、交流的平臺,為科研成果與企業轉化搭建了重要橋梁,為高質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搭建了平臺,助力江西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加快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助力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會議協辦單位有:江西省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東華理工大學、九江學院、江西省林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江西省生態氣象中心、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江西省三木生態科學技術研究院、南昌筑景城市設計有限公司和北京雅欣理儀有限公司。
會后,部分與會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還對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生態產業、釣源古村可持續發展、白鷺洲書院生態文化等進行了調研考察。
與會代表對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西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紅壤丘陵區農業環境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等提供熱情周到的會議服務表示衷心感謝。
撰稿:熊蕾、王文娟
審核: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