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5月14日)
國家發改委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20號),宣布《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已審議通過,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2005年10月13日發布的《電力市場運營基本規則》(原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令第 10 號)同時廢止。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規則》全文共分為11章、45條,主要作了以下調整完善:
一是修改規章名稱。將規章名稱由《電力市場運營基本規則》改為《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與《電力監管條例》相關表述保持一致。
二是調整有關市場范圍、運營機構、交易主體表述,完善市場成員、市場交易類型相關表述。例如,《規則》明確,電力市場成員包括經營主體、電力市場運營機構(電力交易機構、電力調度機構)和提供輸配電服務的電網企業等。明確電力市場注冊基本要求,電力交易機構負責建立市場注冊制度,負責注冊管理、注冊審核公布及報送政府部門備案等工作;交易主體進入或退出電力市場需辦理注冊或注銷手續,嚴格執行市場規則。
三是完善電能量、輔助服務交易等定義和交易方式。根據交易周期將電能量交易分為電力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包括調頻、備用和調峰等有償電力輔助服務。電能量交易可通過雙邊交易和集中交易方式開展,具備條件的輔助服務采用市場競爭方式確定提供者。
四是細化風險防控相關要求。電力監管機構根據市場運作和系統安全需要,制定電力市場暫停、中止、恢復等干預規則,規定電力市場干預措施實施條件和相關處理方法。電力市場運營機構按照“誰運營、誰防范,誰運營、誰監控”的原則,履行市場監控和風險防控責任,對市場依規開展監測。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關于發布廣東電力市場配套實施細則(2024年修訂)的通知》(5月7日)
儲能資源應為省內電源側、用戶側各類分布式儲能設施;可調節負荷側資源應為具有省內獨立電力營銷戶號,具備可調節能力并可接入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電力用戶,重點聚合商業樓宇、充換電設施、基站、空調、集中式供冷供熱、數據中心及非專線工業用戶等尚未安裝負控終端的快速可調節負荷資源。單個虛擬電廠的調節容量原則上不低于5000千瓦,參與需求響應持續時長不低于1小時,響應時間達到秒級、分鐘級或小時級,調節速率不低于(調節容量*3%)/分鐘,以每15分鐘為一個時段計算的調節偏差率不超過±15%。
明確張掖市“十四五”第三批風光電項目指標規模達到190萬千瓦(1.9GW),并且落實15%/4小時的儲能配置要求,即配置儲能規模達285MW/1140MWh。配套儲能不計入新增報裝用電負荷。
廣東省深圳市發改委《深圳市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5月10日)
福建省發改委《福建省電力負荷管理實施細則》(5月11日)
福建省發改委《關于組織開展2024年度光伏電站開發建設方案項目申報的通知》(5月13日)
鼓勵申報項目同步配套建設不小于項目規模10%(時長不低于2小時)的電化學儲能設施。項目申報范圍為漁光互補、海上光伏、水面光伏、屋頂光伏四類,文件要求:申報單位承諾,按建設規模自愿配套建設(規模/時長)的電化學儲能設施,儲能設施與光伏電站項目工期匹配、規模匹配、同步建成、同步并網。
山東省人民政府《“十大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十強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十大擴需求”行動計劃(2024—2025年)》(5月11日)
多元化規?;l展儲能。大力實施電化學儲能百萬千瓦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壓縮空氣儲能建設,加強全釩液流電池、熔鹽儲熱等新技術應用,開展“云儲能”建設試點,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規?;l展。建成投用中核寒亭、京能榮成電化學儲能、中儲國能30萬千瓦泰安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開工建設中國能建35萬千瓦、中國電建2×30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2024年,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2025年達到600萬千瓦以上。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24年重慶市電力需求響應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5月11日)
河南省駐馬店市發改委《關于下達2024年第一批新型共享儲能電站建設規模的通知》(5月13日)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國家碳達峰試點(湘潭)實施方案》(5月13日)
到2025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試點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顯現,為國家重工業結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可借鑒經驗;到2030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能效水平獲得大幅提升,戰略性低碳新興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試點建設的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為如期實現碳達峰、加快推進碳中和,貢獻湘潭力量,提供“湘潭樣板”。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內蒙古自治區鋰產業發展指導意見》(5月15日)
到2025年,初步構建內蒙古全區鋰產業鏈, 鋰精礦產能達到5萬噸/年(折碳酸鋰當量),磷酸鐵鋰正極材料52萬噸/年,負極材料176.4萬噸/年,電解液3萬噸/ 年,隔膜15億平方米/年,電池29GWh/年,鋰產業鏈產值達到700億元。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鋰產業生態,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智能化綠色化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建成國家重要的鋰產業基地,鋰產業鏈產值突破2000億元。
美國宣布對中國儲能電池、動力電池、電動汽車等加征關稅(5月14日)
美國時間5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301調查四周年審查報告,并發表對中國301關稅行動發表聲明。根據關稅調整方案,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進口的鋰電池、電動汽車、光伏電池組件,以及天然石墨、鋼鐵鋁材料等加征關稅,這些關稅將在未來三年內分階段實施。其中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高達100%,動力電池和電力儲能電池加征關稅稅率從當前的7.5%調整為25%。
澳大利亞政府未來10年將投資227億澳元,加碼支持可再生能源行業(5月14日)
電池儲能首次在晚間高峰時段內成為加州電網最大的單一電力來源(4月16日)
4月16日,電池儲能首次在晚間高峰時段內成為加州電網最大的單一電力來源。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加州目前累計擁有10,379MW的電池儲能容量。當天18點55分至21點05分,電池成為單一最大電源,這種情況總共維持了130分鐘。其中,當天晚上8點10分,創紀錄的6,177MW電力從電池儲能系統(BESS)資源中輸送到加州獨立系統運營商(CAISO)電網,超過了可再生能源(4,603MW)、天然氣(5,121MW)、大型水力發電(4,353MW)和能源進口(3,936MW)四大電力來源的即時發電。
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全球發電量中的占比首次超過30%,全球近40%的電力來自包括核能在內的低碳能源;得益于此,全球發電的二氧化碳強度創下歷史新低,比2007年的峰值低12%。報告認為,2023年或將成為電力行業碳排放量達到峰值的標志性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