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增量配電業務配電區域劃分實施辦法》(4月2日)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財政廳《2024年度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指南》(3月22日)
針對“新能源+”和能源新技術等源頭減碳路徑,圍繞綠氫、儲能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其中包含,新一代長時儲能關鍵技術。研究內容:針對源網荷儲對安全高效、低成本、長時間儲能需求,開展液流電池、高溫熔鹽儲熱、地下空間壓縮空氣儲能等 關鍵技術攻關。
重慶市虛擬電廠建設管理工作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試點推進”的原則,結合重慶實際發展需求,堅持市場驅動,構建虛擬電廠市場化運營管理機制,建設重慶市虛擬電廠運營服務平臺,聚合分布式電源、用戶側儲能、可調節負荷等資源,打造虛擬電廠示范工程。通過市場機制引導,提高電力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系統運行效率,有效提升需求側資源的聚合及響應能力。按照“先試點、再推廣”的原則,選取典型行業、典型資源和典型園區(區縣),開展充換電設施、凍庫、鐵塔基站、用戶側儲能(光伏)和樓宇空調等領域試點建設虛擬電廠。
上海市大工業用電價格的用戶在春節、“五一”勞動節、國慶節法定節假日期間0:00-6:00及22:00-24:00時段用電價格調整為深谷電價。深谷電價在平段電價基礎上下浮80%。
湖北省發改委《完善工商業分時電價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3月27日)
重新劃分分時時段。變更低谷時段。依據凈負荷曲線,保持現在0:00-6:00的6個小時低谷時段不變,同時將12:00-14:00的2小時由高峰時段調整為低谷時段。優化高(尖)峰時段。根據負荷晚高峰特點,相應設置高峰時段,尖峰時段依據不同季節特點設置,考慮夏季尖峰略晚,設為20:00-22:00,其余季節設為18:00-20:00。
保持范圍價差穩定。保持執行范圍不變。即用電容量在100千伏安及以上的工商業用戶用電執行分時電價,電氣化鐵路牽引用電、商業用電和機關、部隊等非居民照明用電除外,保證政策連續性。保持分時浮動比例不變。平常月份尖峰、高峰、平時、低谷時段電價比為1.8:1.49:1:0.48。用電高峰月份(夏季7、8月,冬季12、1月),尖峰浮動比例為2,低谷浮動比例為0.45。
浙江省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杭州市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3月27日)
引導可再生能源項目配套儲能,新增并網的風電和集中式光伏按照不低于裝機容量10%配置儲能,合理布局電網側儲能,推動用戶側儲能發展,開展水系電池、液流電池、氫儲能新型儲能技術示范,加快推進建德烏龍山、桐廬白云源等抽蓄項目建設。推動堅強智慧電網建設,加快可再生電力送出通道建設,推動農村配電網和配電系統升級。
山東青島市人民政府《數字青島2024年行動方案》(3月29日)
加快新型電力體系建設,深化營配調系統集成貫通,探索“5G+電網”“能源大數據平臺”等數字能源應用。加快新型儲能等能源設施建設,提升能源梯級利用水平。加快打造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力爭電動汽車充電樁達8.4萬個。
建立“新能源+儲能”機制,對集中式風電、光伏發電項目暫按不低于裝機容量10%的比例(時長2小時)配置儲能電站。配置儲能電站可由企業自建、共建或租賃。
新型儲能項目實行備案管理。對于運行調試方面,新型儲能項目以市場化方式為主,優化調度運行;不具備獨立條件的電源側新型儲能項目,可與所屬電源作為一個整體參與調度;對于暫未參與市場的新型儲能項目,電力調度機構應建立科學調度機制,提升項目利用水平。
電網側、電源側新型儲能項目投運后,可向風電、光伏發電項目提供租賃服務。鼓勵新能源企業與儲能企業簽訂協議,由新能源企業支付儲能租賃費用,儲能企業按容量提供服務,采取雙方協商等方式形成租賃價格,鼓勵簽訂3~5年及5年以上中長期協議。
電網側新型儲能,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按年度編制發展方案,發布建設規模容量。項目原則上布局在負荷中心、電網調節能力較弱及新能源消納受限等區域,重點建設功率不低于50MW/100MWh的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關于支持內蒙古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4月3日)
創新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支持內蒙古因地制宜探索有利于新能源高水平開發利用的差別化政策。支持煤電企業和新能源企業實質性聯營,落實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相關要求,促進煤電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創新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消納利用模式,有序推進高耗能企業綠電替代。支持內蒙古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適時將內蒙古電力交易中心納入國家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平臺。推動完善內蒙古地區電力市場建設,以市場化方式促進新能源的健康發展和高效消納。
美國能源部與美國電力研究院(EPRI)正在領導一項新的、為期三年的計劃——EVs2Scale2030?,將與包括亞馬遜和領先的電力公司在內的500多個利益相關者合作,為電網做好準備,以支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加速發展。該計劃包括電力公司、車隊運營商、汽車和卡車制造商以及充電服務提供商,與聯邦機構和國家實驗室、愛迪生電氣研究所、美國公共電力協會、全國農村電力合作協會和運輸電氣化聯盟協調合作。
可再生能源合作助力打造 “綠色非洲”藍圖(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