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2020江西智庫峰會暨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在南昌開幕。
9月25日,一年一度的江西智庫峰會在南昌拉開帷幕。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智庫峰會與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合并舉行,來自9個國家級大院、40個國家級大所,包括12名院士在內的230多名高層次人才共赴這場思想盛宴。
當前,江西正處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收官“十三五”、謀劃“十四五”的關鍵時刻,特別需要創新力量、智力支撐。2020江西智庫峰會暨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以“‘十四五’科技創新與中部崛起”為主題,不僅為江西創新發展帶來了真知灼見,也為創新項目落地搭建了供需平臺。
本次峰會活動分設主會場和3個分會場。峰會的“重頭戲”是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國際歐亞科學院等7位知名院士、專家分別進行主旨演講。
在演講嘉賓中,既有長期關心支持江西發展的“老朋友”,也有在江西土生土長的互聯網“新秀”。他們聚焦江西、立足全國、放眼世界,圍繞5G技術、科技創新、中醫藥產業、智能制造、現代農業、教育發展等主題進行深入闡述,共話科技創新,共謀中部崛起。
主旨演講結束后,峰會活動現場舉行了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啟動儀式,同時開通“技術江西”線上常設產業技術項目對接交易平臺。這意味著,未來,越來越多產業技術項目將在我省落地生根。
主會場活動結束后,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這是一場干貨滿滿的“頭腦風暴”,聽得既過癮又收獲良多,期待江西智庫成果及時轉化應用,期待智庫專家在贛點燃更多智慧火花、貢獻更多遠見卓識。
記者了解到,活動還在南昌、贛州、吉安三地分別舉辦“航空及生物醫藥產業”“稀土與鎢有色金屬產業”“電子信息及現代農業產業”三場產業技術專項對接會,并組織我省有關部門、高校、企業與參會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對接合作。
此外,活動期間還舉行了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項目巡展。參展企業帶來了一批在5G、生態、中醫藥、智造等領域最核心、最前沿的“黑科技”產品,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駐足觀看體驗。
專家觀點
鄔賀銓:5G時代打造 “物聯江西、智聯江西”
5G時代,如何打造“物聯江西”“智聯江西”?9月25日,在峰會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鄔賀銓作了“擁抱5G時代,打造‘物聯江西’‘智聯江西’策略建議”主旨演講。鄔賀銓建議,加強智聯江西頂層設計,提升云計算和邊緣計算能力,積極籌建智聯江西產業發展聯盟。
鄔賀銓認為,當前江西在5G、移動物聯網、VR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先發優勢,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NB-IoT(窄寬物聯網)和eMTC(增強機器類通信)兩張網絡全覆蓋。全省移動物聯絡網產業發展全國領先,2019年全省物聯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億元,2020年有望超千億元。
為推動江西移動物聯網發展,以萬物互聯推動萬事智聯,加快打造“物聯江西”“智聯江西”,鄔賀銓提出,要加智聯江西頂層設計,將原分散在物聯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各行各業的政策,以一站式政策服務模式,構建起無縫連接的全生態系統性政策平臺。同時,提升江西云端智能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培育和發展自我掌控的系統及平臺,引導鼓勵中小企業自建邊緣計算平臺。
劉燕華:打造創新服務平臺 讓更多“鯉魚”跳“龍門”
“創新,關鍵要改變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華創造條件。人們用‘鯉魚跳龍門’寓意事業有成和夢想實現??梢韵胂笠幌?,假如鯉魚水池的水位離‘龍門’有十丈八丈高,再好的鯉魚也跳不過。如果把水位抬得夠高的話,那就有千千萬萬的鯉魚能跳過‘龍門’?!痹趪H歐亞科學院院士、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劉燕華看來,打造創新服務平臺就是抬高“水位”。
“創新服務平臺也是軟實力建設的內容之一?!眲⒀嗳A認為,打造創新服務平臺,要讓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創新過程中實行進入和退出機制,讓更多的人參與創新活動,進入時帶著滿腔熱情,退出時帶著收獲。
近年來,江西全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對于江西如何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以高質量創新引領支撐高質量發展,劉燕華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氨热缈萍俭w制機制改革,江西要更具備國際視野,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在培養全方位人才上多下功夫?!眲⒀嗳A認為,江西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要瞄準特色優勢,促進其長遠發展。
張鎖江:研發創新鏈 實現資源高值化利用
硅藻土是江西的優勢礦產資源,如何實現江西戰略資源綠色化和高值化利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建議,江西要研發創新鏈。在峰會論壇上,張鎖江作了“江西戰略資源綠色化和高值化利用的思考”主旨演講。張鎖江說,江西稀土產業在全國具有相對優勢,但也面臨著一些制約稀土產業發展的瓶頸。
“如何破解江西稀土產業綠色化和高值化利用面臨的難題?”張鎖江建議,要研發創新鏈,從稀土礦開采提取到稀土原料制備工藝再到高端產品,發展現代化、智能化的開采技術?!跋⊥潦遣豢稍偕Y源,所以必須實現高質量化發展?!睆堟i江表示。
陳凱先:江西中醫藥現代化 大有可為
“江西具有豐富的中醫藥資源,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新藥研究和開發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凱先表示,當前,中醫藥發展正面臨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爸嗅t藥大健康產業將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标悇P先說,近10年來,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至2020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江西作為全國重要的中醫藥資源大省,中醫藥現代化大有可為。陳凱先說,江西已形成中藥現代化產業集群、培育出一大批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為江西中醫藥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針對未來中醫藥產業發展,陳凱先表示,江西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引進高科技人才。要以更大的氣魄,培養科技人才?!按舜?020江西智庫峰會暨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的舉辦,是江西引進人才、推動合作的一個良好開端?!标悇P先如是說。
單忠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與 我省開展進一步戰略合作
“近三年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與江西省在航空航天、制造裝備等產業領域,有90多項技術開發合作項目,合作基礎廣泛?!敝袊こ淘涸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介紹,南航與中航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昌飛集團、洪都航空工業集團等單位,在直升機總體設計、起落架、飛行控制、制造裝配等領域聯合開展研究,推動共建相關實驗室和人才培養。
單忠德建議,應提高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能力,鼓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設企業技術中心,鼓勵企業在大學建立聯合創新中心等創新機構,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人才培養;發揮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新動能作用,打造戰略全局性產業鏈。未來,南航將與江西省進一步推動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進行人才聯合培養與合作交流,可在直升機、先進制造等領域合作共建研究院、實驗室和創新團隊,實現產學研協同攻關,促進人才培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更好服務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
王漢中:應用循環綠色技術 創建“未來農業”新模式
江西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江南糧倉”之稱,稻米產業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農業大省,江西如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建議,應用循環綠色技術,創建“未來農業”新模式。
王漢中認為,實現糧食高產高質量,除了對糧食營養品質改良,還應該應用循環綠色技術?!耙侠磔喿饔筒撕退?,通過種養循環,實現秸稈和糞污資源化利用,作物秸稈高值化利用,減少化肥施用。同時,應用多抗的新品種、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以減少農藥施用?!?/p>
此外,王漢中建議創建“未來農業”新模式,即生產者需要新的綠色化投入、規?;a、機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產加銷一體、企業化運營、品牌化發展、國際化競爭?!拔磥磙r業的模式是農旅融合高效發展的模式和鏈條品牌發展的模式。采用優質的新品種,使得營養素含量高,實現優質優價,也實現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雙贏?!?/p>
陳云霽:強化培育本土人才 支撐前沿技術落地
“我們本地的高校要把人才培養好,繼續爭取更多的人才留下來?!痹诜鍟?,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云霽建言江西智能產業發展。他說,智能產業關鍵在于人才,智能產業之爭主要是人才之爭,江西要因地制宜培養人工智能人才。陳云霽說,江西至少有9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但還滿足不了需求?!盁o論是引進外面的企業還是自己孵化新的智能產業,或者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改造,都需要培養頂尖人才?!?/p>
“只有強化江西本地高校教師和學生培養,才能滿足產業需求。人工智能專業課程不能局限算法系統芯片某個特定的點,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智能軟硬件技術上融會貫通,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要以應用為驅動,提高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比例,更注重提高人才的動手能力?!标愒旗V認為,江西需要許多中等水平以上的技術嫻熟型人才,來設計和部署智能系統,支撐最前沿的技術落地。
項目巡展
展示八大戰略產業成果
昨日上午,2020江西智庫峰會暨國家級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在南昌前湖迎賓館贛江廳舉行?;顒右浴啊奈濉萍紕撔屡c中部崛起”為主題,不僅為江西創新發展帶來了高科技產品,也為創新項目落地搭建了供需平臺。
本次項目展匯聚了九大院、四十所的百項重大產業技術創新成果,按照有色金屬、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航空、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全省八大戰略產業分塊展示,展臺現場琳瑯滿目的科技創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重金屬檢測儀保食品安全
其中,來自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及子公司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食品重金屬檢測儀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該公司展示的這項“黑科技”——食品重金屬檢測儀,采用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方法,對稻米中的鎘、鉛、砷等重金屬元素進行定量檢測,3分鐘定性,10分鐘定量,檢出限可達0.038mg/kg,不但比傳統分析方法快將近12個小時,而且無需前處理,可直接對稻谷顆粒進行檢測。這項技術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為稻米的分倉儲藏、分類處置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參觀者熊先生說,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不容忽視,傳統以強制為主要監管方式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智慧監管”成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徑。
無人機監管助推智慧水利
此外,在鄱陽湖智慧水利無人機迅捷組網監管平臺的展臺前,停留咨詢的參觀者也絡繹不絕。該平臺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無人機應用與管控研究中心共同完成,針對鄱陽湖區域,借助大數據、云端綜合管控、空間信息快速處理、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遙感、遠程控制和5G等高新技術,依托無人值守方艙、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快速機動組網裝置等自研裝置,利用無人機迅捷組網巡航監測手段,結合防務云實現一對多、多對多協同應急響應,構建鄱陽湖“空地一體化”監管服務體系。
目前,該項科研成果已成功落地江西。將全面提升鄱陽湖多維度感知能力、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能力、全天候監管能力、多級災害應急響應能力、多場景創新應用能力,實現“天-小時-分鐘”三種時間尺度下泛鄱陽湖區域生態環境常態化監測,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綜合監管以及區域洪澇應急監測,提供晝夜岸堤動態、隱患排查、潰堤監測、泄洪范圍、區域救援態勢等技術手段和能力,推動鄱陽湖智慧水利、防洪減災、生態保護等一體化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