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科學報】積極促進大范圍有組織的聯合創新

來源:中國科學報    更新時間:2022-11-08    瀏覽:2741
【字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這一部分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此,我想就創新談一點學習感想和心得。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創什么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指明了我們創新的方向與起點,目標就是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努力創新。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院士,要擔負起責任,帶領團隊,堅持“四個面向”,做好創新,并把創新和國家的戰略與需求緊密結合,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怎樣才算是創新?創新不僅僅是出個新點子,更需要腳踏實地做出好的成果和系統性成果。今天,我們到處都能聽到“創新”。發表一篇論文要指出創新點,研究生寫學位論文更要總結出幾個創新點,沒有也得絞盡腦汁做總結,甚至把一般性工作也說成創新性研究。

  創新,可以源于一個人的突發奇想或長期苦思冥想,也可以是一個工作小組長期努力的共同成果的體現。但在今天,我們正面臨科學與技術的大變革,大科學時代、開放科學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可能更需要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我國青蒿素的成功研制、牛胰島素的成功合成都是有組織的偉大成就,曼哈頓、阿波羅、人類基因組、“兩彈一星”等大科學計劃更是打造了人類史上超大組織的創新范例。最近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周琪組織推進“雁棲青年論壇”,有望促進青年科學家開展跨學科交流合作,希望中國青年科學家不要錯失大數據時代的科學發展機遇。

  2021年聯合國第76屆大會批準設立基礎科學國際年,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41屆會議審議通過了《開放科學建議書》。這些都是在倡議和促進更大范圍、更有組織的聯合創新活動。

  如何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開展國際合作、推動創新,也是今天我國科技界面臨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萍紘H合作形式多樣,其中以國際大科學計劃為核心的國際合作應該是一種高級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組織和實施。他2016年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就指出,“我們將力爭在重大項目、重點方向率先突破,積極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2018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提升我國戰略前沿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這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為我們推進國際合作和國際大科學計劃確立了方向。

  近4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的直接領導和推動下,在多學科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與優勢,抓住全球氣候變化、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國際共識,精心謀劃,因勢利導,克服重重困難,推動了24個國際學術組織和國家參與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研究和建設工作,為打破國際合作僵局帶來曙光。

  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核心是大數據驅動知識發現。該計劃通過整合地球演化的全球數據,建立地球演化大數據系統,重建精確、準確的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歷史,系統理解全球和區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規律,識別全球資源與能源礦產的宏觀和區域分布規律,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推動地球科學研究的范式革命,向世界展示中國對人類發展的新貢獻。

  近期,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將在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全球發布儀式,召開首屆深時數字地球論壇。我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認可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并參與其中,實現新國際形勢下的國際合作重大突破。

 ?。ㄗ髡撸褐艹苫?,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22-11-08 第1版 要聞)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_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_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_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