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空間光學研究三部是該所承擔航天相機總體設計、工程實施及相關創新性研究的部門,“天問一號”高分辨率相機(以下簡稱“火星高分相機”)在這里誕生。10月16日,空間光學研究三部的科研工作者們早早來到會議室,準備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
二十大報告提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這些鏗鏘有力的表述,讓收看直播的“光機人”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星高分相機是火星環繞器上的重要載荷之一。探測器經過半年的飛行,到達火星環繞軌道。2021年3月4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由火星高分相機拍攝的我國首幅火星圖像。截至2022年2月,火星高分相機已獲取超過270G的原始數據,這些圖像數據將為我國開展火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從地球發出的指令到達“天問一號”需要約10分鐘,而研制火星高分相機的路,從前期論證、確定立項再到發射成功,走了近10年。
火星高分相機團隊由30多人組成,平均年齡只有35歲?!盎鹦翘綔y距離遙遠,環境條件苛刻,有太多的未知性。在探測資源條件嚴重受限的情況下,要實現火星高分相機的高性能,有諸多難點與挑戰?!遍L春光機所副研究員、火星高分相機副主任設計師孟慶宇說。
在論證階段,團隊自我否定了數版設計方案,才最終確定了指標最佳、性能最優的研制方案。由于每隔兩年才會有一次火星沖日,也就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如果錯過,要再等兩年。2016年立項后,研發團隊就進入了“作戰狀態”。
“國家等不起,誰也不愿做那個給隊伍拖后腿的人?!泵蠎c宇說,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按時且高質量完成任務,火星高分相機團隊制定了細化到每一天的研制任務時間表。為了保證進度,團隊幾乎全年無休,即便是通知節假日可以休息,大家還是會像往常一樣來上班。
“研制過程中,體力和腦力的消耗都不值一提?!必撠熁鹦歉叻窒鄼C產品“六性”的設計師王嚴說,最大的壓力來自肩上的責任。相機試驗和檢測過程中,每個崗位和操作,都由兩個人一起承擔:一個人操作,一個人復核,確保每一個問題能被及時發現。
“不敢也不能懈怠?!睋位鹦歉叻窒鄼C地面檢測的設計師姬琪已經在光機一線奮戰了20年。2020年,在火星探測器發射前四個月,他就前往發射場做火星高分相機的調試,不能隨時返回長春。而當時他的妻子正在孕期,需要照料。同在長春光機所工作的妻子,深知這份工作的重大意義,全力支持姬琪。
這一年,姬琪雙喜臨門:圓滿完成火星高分相機的發射任務,迎來了女兒的出生。為了紀念這段經歷,他還專門給孩子名字取了一個“星”字。
作為中國第一臺火星高分辨率相機,其出色的實力不容小覷。它能在距離目標265公里處實現0.5米像元分辨率的光學成像。團隊研發人員說,這好比站在長春市中心觀看沈陽市中心的一臺轎車,可以分辨出是三廂車還是兩廂車。
“在光機所,攻克的一次次航天和深空探測難題,取得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靠的是航天精神的一代代傳承?!遍L春光機所空間光學研究三部主任董吉洪說。
在空間光學研究三部,多處都標示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踐行航天精神,已經成為大家日常工作的方式。
董吉洪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1995年剛到長春光機所工作時,他的研究方向是光電領域。在老一輩科學家和院士傾囊相授、事無巨細地培養下,董吉洪從科研新人成長為一個個國家重大項目的把關人。
老一輩科學家對年輕人的指導,具體到會仔細標出一篇科技報告中的錯字,會指出語句是否通順。董吉洪說,如此仔細的指點,讓大家從入職就對工作有敬畏之心。
如今,董吉洪是部門年輕人的“肩膀”,是大家的主心骨?!坝袉栴},找董老師”成為團隊成員的習慣。為年輕人指點迷津、提供資源和平臺,引薦其他老專家,是董吉洪的樂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為人才事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鼓勵青年人潛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勇于攻關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學前沿重大問題。習近平同志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在重大項目中得到淬煉,長春光機所在每次攻堅克難中,都在參與研發的人員中設置年齡梯隊,其中有學科帶頭人,有業務骨干,也有剛入職的新人。
近年來,長春光機所還設立了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曙光”和“旭光”人才培養計劃,以及特殊青年獎勵計劃,不斷提高對青年人才的經費和資源支持力度。
孟慶宇就是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2012年,孟慶宇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入職長春光機所,就參與到了火星高分相機項目中,成為光學系統的設計師。在工作中邊干、邊學、邊請教。10年里,孟慶宇從主管設計師成長為副主任設計師,從參與項目到牽頭論證和研制項目。
“現在是青年科技人才大干一場的好時機?!泵蠎c宇說。當下,長春光機所空間光學研究三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們正在向巡天望遠鏡發起挑戰。
在向深空探測不斷邁進的求索路上,一批批長春光機人加入其中,為世界打開一扇扇能看到星辰大海的“窗”。